身份尴尬难获扶持相关立法缺失
与许四海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上海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他告诉记者,上海私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缺少政策、资金的支持,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以及人才的流失。
在资金问题上,四海壶具博物馆走的是“以商养文”的路,这几年博物馆的生存基本上靠的是许四海和他的弟子们偶尔销售自己创作的紫砂壶所得。相比于许四海的四海壶具博物馆,陈国桢的越窑青瓷博物馆生存显得更难,博物馆基本没收入,博物馆平时的运转都靠他一个人在维持。由于越窑青瓷博物馆的专业性,“以商养文”对于博物馆来说也走不通。
那么,对于私人博物馆,上海又有怎么样的政策扶持呢?许四海告诉记者,由于紫砂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现在每年能够得到相关部门26万元的补贴。但这些钱对于维持一个私人博物馆仅是杯水车薪。政策扶持包括税收减免等的缺失导致私人博物馆发展困难。用许四海的话来说,私人博物馆在税收上是中小企业,而不是文化产业,想收门票,没门。陈国桢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对于他们这种私人博物馆,相关部门每年会下发“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笔资金总是难以到位,到现在为止,博物馆没有拿到过一分钱的相关补贴。扶持政策不健全也引发私人博物馆难以持续发展,有的私人博物馆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最后只能将馆内的藏品对外销售,导致博物馆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施彤。她告诉记者,上海在私人博物馆的资金扶持上每年都会有1000万元的“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但是要拿到这笔资金的补助,必须是达到私人博物馆的标准,“现在上海的私人博物馆很多都没有达到标准,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私人收藏馆。”
私人博物馆生存举步维艰,管理运行不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问题,私人博物馆生存不下去了,陆续变卖展品,没了经济支持谁会来从事这个行业。专业人才的流失自然使得管理运行变得更加混乱。”亲眼看着上海私人博物馆从鼎盛到衰退的许四海很是感慨。
那么,对于私人博物馆出现的种种问题,上海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呢?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只有2015年3月20日开始施行的《博物馆条例》适用于规范私人博物馆的运营,上海地方上类似的法律法规现在还没有。而在全国层面上,《博物馆条例》也只是在博物馆的设立、变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于私人博物馆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完全没有提及。
出路
与旅游景点合作多元化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私人博物馆为推动当代文博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就没有当今博物馆的繁荣。现在,私人博物馆正渐渐步入黄昏,谁来拯救它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专家认为,现些私人博物馆与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存在着很大差距,但发展潜力不可低估,它将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健全私人博物馆的政策扶持迫在眉睫。
私人博物馆的运作,最主要的是资金的支撑,在民间资金也就是博物馆馆长自己出资办馆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应该对私人博物馆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也就是保证扶持资金的到位。对于那些不被相关部门认可的“私人收藏馆”,相关部门也应该尽力扶持,使它具有私人博物馆的资质。关于资金支持,国内的很多城市其实有可以借鉴的典型例子,比如2014年8月广东财政厅和文化厅制定《广东省民办博物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以扶持省内的私人博物馆。再比如,浙江省宁波市相关部门对私人博物馆按人流量10元/人进行补贴。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促进了私人博物馆的发展。
私人博物馆自身也可以通过策划展览,获取流动利益,还可以以出售复制品的方式来维持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目前,私人博物馆在审批上十分严格,在藏品等级审查上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而难以定级,文物部门应该联合相关部门相互协作,解决这一问题。另外,私人博物馆还可以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跳出家庭的范围,与旅游景点合作,以起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许四海老先生时,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也发表了对发展上海私人博物馆的一点见解:“私人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味,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政治、经济、文化是三足鼎立的,要在经济上取得发展,文化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许老先生眼中的文化建设当然是指私人博物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