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祥泰”、“万兴德”等商号的虎头铃铛;流传着孙思邈医虎动人传说的“虎撑”铃铛;我国出口海外最早的一批珐琅铃铛……这些铃铛身上不仅凝聚着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今天(20日)下午,“铃韵——叶坚华世界铃铛收藏展”在静安区文化馆开幕。展出了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各历史时代、各种类型的铃铛藏品实物近五百件,这些铃铛背后所蕴含历史之韵和文化之美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铃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诗·周颂》中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中国铃铛的产生历史,几乎可以串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商周时期随行车马的青铜铃展现了军旅气势;茶马古道上马铃声鸣响着民族友好交往的乐曲;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演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颂歌……铃铛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印证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
每个铃铛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传奇故事和文化内涵。而这次的铃铛展品,全部来自同一位收藏家——上海市收藏协会顾问、上海市收藏协会铃铛沙龙主任叶坚华。他收藏铃铛已有20多年,藏品多达4000余件。在铃铛的收藏过程中,他从兴趣爱好者发展成为收藏家,又从收藏家逐渐成为铃铛文化的传播者。他无偿地将铃铛藏品摆放到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展示,供市民朋友观赏,传播铃铛文化,大大拓宽了人们对于铃铛的认识。
文:顾一琼
摄影:叶辰亮
剪辑:王天赐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