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上海重型机器厂内的这台万吨水压机,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基础性重大装备。过去60年来,它为我国的造船、电力、冶金、矿山、国防等行业锻造了许多重量级部件,为我国重工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重厂的万吨水压机,高16.7米,重2000多吨,能以350个大气压的压强,推动6根活塞柱,最终达到每个活塞2000吨、整机1.2万吨的压力。
1958年5月,自建万吨水压机的任务被下达到上海,成立了由沈鸿任总设计师、林宗棠任副总设计师的设计班子,而领命参加这场“大会战”的包括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几十个工厂。
当时,别说画图纸、查资料,亲眼见过万吨级水压机的也只有寥寥几人,就连沈鸿也只是在几年前趁着到访苏联时粗粗看了一下万吨水压机。在此情况下,广大设计人员跑遍了全国有锻造水压机的工厂,仔细考察设备结构、原理及性能,用纸片、木板、竹竿、铁皮、胶泥等制作模型。经过15次总图绘制,留下1万多张、约1.5吨图纸,才确定了设计方案。
万吨水压机由4万多个零部件构成,最重要的是13个大件,包括支撑起整台设备的4根长度超过17米的大立柱,上中下共3根横梁,以及6个产生高压的工作缸。总体上,水压机超过50吨的部件有20多个,超过100吨的10多个。
但在60年前,国内最大的机床都远不及万吨水压机的一个零件,那该怎么办?接下去这段突破“技术天堑”的故事,经过不断流传提炼,被赋予了强烈的戏剧色彩,其核心情节,就是在加工工艺上过“五关”,包括电(电渣焊)、木(起重运输)、火(热处理)、金(金属加工)、水(水压试验)。
四年一晃而过。1962年春天,万吨水压机完成总装,一次调试成功。试验中,它最高所提供的极限压力甚至超过1.6万吨,随即被投入应用,进而成为许多重大项目、重要装备的“母机”,并且名扬四海。
60岁的万吨水压机,如今依然在奋战。十年前的一场大修,让它的机械部分再次焕发活力,同时,外观上的修旧如旧,也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情怀。“万吨重担万人挑,泰山压顶不弯腰”——万吨水压机一直在以它的方式提示我们,无论高峰还是低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始终牢记我们来自哪里,力量来自何方,就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一次次挑战中不断胜出。
文:张懿
摄影:袁婧
剪辑:王天赐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