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0日正式上映前,新片《只有芸知道》开启了全国千场点映,电影讲述了漂泊半生的隋东风(黄轩饰),中年猝失妻子罗芸(杨采钰饰),随后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谈及拍摄影片的初衷,冯小刚坦言:“我今年62岁,拍片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特别想拍一些美好的东西。想用这部电影来纪念我的好朋友张述和他夫人相濡以沫的爱情,在这个岁尾年初的时候给观众温暖,让人想起这一年的闪光时刻和幸福瞬间,再把这份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亲人、爱人。”
对生命挚爱,对死亡坦然
《只有芸知道》是继《芳华》之后,黄轩和杨采钰的再度合作的“情怀向”的文艺作品。黄轩第一次听导演讲述这个故事时,“听得直起鸡皮疙瘩,眼眶也湿润了”,当下便决定出演。这份生死相依的爱情同样深深打动了杨采钰:“最向往从一而终的爱情。”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故事最动人之处是主人公对生命的挚爱和对死亡的坦然。编剧张翎说:“电影里出现的那棵样式古怪的树,有其象征意义——它就是想与大自然各种力量抗衡着活下去,罗芸也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热爱生活,但当死亡真的来临时,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在罗芸死后,隋东风最终拿起了心爱的长笛,接受了不可逆转的失偶现实,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未来的日子。”
爱情让人与人相连,隋东风和罗芸彼此付出,成就了相濡以沫的感动。命运无常,但有限的时间里,两人无限温存,彼此珍重。“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婚恋标准,但隋东风和罗芸身上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穿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比如两情相悦、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这种对彼此的珍重感,其实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张翎说。
在平淡无奇的日常里发现美和诗意
张翎的小说《余震》曾被冯小刚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相比于这部灾难片,张翎认为《只有芸知道》故事的表现手法趋于平淡内敛,充满温情,“这也和题材的选取有关,《唐山大地震》中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和时代发生的事件密切相关,聚光灯会更加均匀地分配给一群人物;《只有芸知道》中,由于男女主角都生活在海外,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空间是相对封闭的,所以聚光灯会更加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
以写小说见长的张翎,这部电影是她为数不多的编剧作品,她认为这两种文体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但小说可以用较大篇幅容纳内心情感和情绪,而剧本则需要用画面、对话和动作来体现人物内心,“小说创作是一个个体劳动过程,作家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故事的框架、情节走向、人物命运等;而剧本创作则是一个集体劳动过程,编剧需要充分听取和理解主创团队尤其是导演的意图,并要根据拍摄现场出现的各种具体状况调节剧本”。
电影中两个居住在异国他乡(新西兰)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原有的社会关系是相对隔绝的,这种隔绝使得他们会比一些居住在复杂家族社会环境里的夫妻显得更为单纯和相依为命。两人也都是性格单纯的人,但性格越单纯,内里的情感却越微妙、越沉重。
▲编剧张翎(由本人提供)
对于张翎来说,这种单纯情感的表达其实更有挑战性,“这部电影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有一些重要的节点,比如开中餐馆的经历、流浪狗布鲁、和女招待的情谊、餐馆失火、千里送骨灰之旅等等都是真实事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主创团队有过深入详细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在传奇和真实面前,要选择真实。真实的生活是由许多琐碎的平淡无奇的日常构成的,而当时光把长长的琐碎的日子串在一起,我们回望隋东风和罗芸的生活轨迹时,才会发现他们相依为命情感生活里的美和诗意。”
作者:本报驻京见习记者罗娜
编辑:罗娜
图片:冯小刚电影官微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