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收羊刚刚到家。”时间已经过了零点,老杨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句末加了个据说是90后用得最多的捂脸笑哭的表情,分享的视频里,货车门打开,刚收的麻羊露出了脑袋。
一个吃货的选择
说起贵州遵义最出名的特产,毫无疑问是茅台酒。茅台酒的神奇之处在于,离开茅台镇,哪怕一样的配方、一样的水,挪到附近的市县,味道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遵义习水县的大山里,还藏着另一个特色美味,同样离了这片山就变味儿了,而就是这个味道,让吃货老杨毅然离开上海,躲进深山,成了一个网红放羊老头。
这,就是习水麻羊。习水麻羊,肉质鲜嫩,几乎没有一点羊肉的膻味儿。“我就是因为吃了顿麻羊肉,就跑山里养羊了。”在如今已成规模的麻羊基地里,老杨乐呵呵地说起了自己当年“入坑”的那些事。
1990年,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口腔专业的杨泽,成了四一七医院的一名牙医。三年后,他辞掉工作到上海自主创业。
2010年,生活无忧、事业有序发展的杨泽回遵义参加毕业20年的校友会期间,意外吃到了同学从习水带去的麻羊肉。无法描述的美味,让杨泽当即掏腰包找同学帮忙买了32只麻羊,辗转运到无锡,给朋友、客户尝鲜。
这一尝,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买了1000只麻羊到无锡养,谁知因为种种原因,购买的麻羊到了无锡就死了过半,味道也不对了,那我就来这里了。”多年后,老杨已经成了习水麻羊的“代言人”,在黔北海拔1500多米的天然屏障里,老杨一家开启了与羊为伍的全新生活。
麻羊保种迫在眉睫
如果说老杨养羊,一开始是为了吃,时间长了,他发现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可以做。
“当地农户养的羊,公羊大多会阉割作为肉羊,加上很多都是‘近亲结婚’,时间一长,麻羊的品种、产量都受到了影响。”老杨说,麻羊的保种问题破在眉睫。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习水麻羊保种厂建成。在这里,老杨负责精选种公羊,进行繁育。麻羊品种好不好,老杨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看,品种好的麻羊是筒状胸,这样的羊不仅长得快,而且肉质更好。”
麻羊保种厂对于环保、消毒的要求都非常高,想进去看一眼,就得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消毒房里待上好几分钟,老杨说,这是为了防止疫病的传播。
头上长着倒八字的小角、面部两条黑色毛带形成“狸面”,腿上犹如“套着白靴”的麻羊,特征非常明显,通过不断的提纯复壮,如今,这一国家遗传资源品种的原有性能已经逐步恢复,纯度和羊肉品质均大幅提升。
舌尖上的脱贫攻坚
麻羊品质好,吃过的都赞不绝口,养羊的农户却尚未脱贫?2013年上海开始对口援建遵义,麻羊产业让援黔干部看到了产业帮扶的路子。
为了把好食材原汁原味地推广出去,从“鰼滋味”羊肉粉店到标准化的产品线,一条根植于原产地的麻羊加工生产线落户黔北大山。从生肉分割、熟肉加工、包装、冷链配送都有保障。
“上海援黔资金用于培育优质种公羊,免费送给贫困户,给母羊配种。品种改良后的麻羊,平均每胎的产量可以达到1.8只,一只母羊两年能生5只小羊。加上我们保底收购,农户养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产量也明显上升。”老杨说,如今习水县麻羊的养殖量达到了33万只,麻羊产业已带动8000多贫困人口脱贫。
自热羊肉火锅、羊肉米粉、卤肉饭……老杨公司的产品已经多达50多种,走进了大学、医院、步行街,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习水麻羊越来越被大家熟知。“去年双十一,我们线上产品一晚上卖了2万盒,今年的订单已经超过5000万元。”
老杨的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天的产能可达10万盒,而目前每天的产量保持在2万盒左右。为了保证产品的品质,他们从不做库存,所有的产品都是在收到订单后开始加工,15天内发货。
“去年应勇市长来考察的时候,特地叮嘱有关部门帮助我们对接大型超市、新零售等渠道,满足上海市场的消费需求。”老杨说,经过几年的努力,“鰼滋味”已经成了习水麻羊一个响当当的商标,几大电商平台、很多自动贩卖终端都能买到,大山里的原汁美味,尽在舌尖。
《“爱国情·奋斗者——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7)
编者按:2019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爱国情,奋斗者——来自对口帮扶一线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将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新民眼工作室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