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抵码头,系紧缆绳,架好舷梯,有船员捧起一束鲜花回家,那是接船时岸上亲人送的。
今天除夕,远望5号船从太平洋上赶回了家,为忙碌的一年画上句点。
“紧赶慢赶,终于赶在除夕靠上码头,能跟家人过个团圆年,对于长年出海在外的远望人是最大的幸福!”
回家的路不易,除了碰上寒潮和七级大风,这趟特殊的海上“春运”也让船员张涛“蹭”来了一整个春节。
在祖国的这头,科技工作者忙碌地进行着某型卫星发射计划的论证;在大洋深处,远望5号船按照既定计划向预定海域全速前进。
“任务可能要推迟,我们能回家过年了。”三副赵学洋低声告诉张涛。深夜的太平洋上,繁星点缀,月光透过舷窗洒进来,落下一串串银辉,电脑屏幕的亮光和颗颗按钮的荧光在漆黑的驾驶室里交替闪烁,海上的夜,有一种特别的宁静美。
位于船舶最高处的驾驶室全天候有人值守,是船上与后方联络最密切的值班室,总能获得第一手消息。
“任务推迟?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再发射?会不会影响下一项发任务?”除了回家过年的欣喜,更多的是对任务推迟造成影响的担忧。航天发射任务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涉及的事务千头万绪,张涛虽然只是远望号船上的一名普通水手,却关心着“天大的事”。
海浪拍打船舷,发出哗哗的水声,船依然向前航行,不到最后一刻,远望号测量船不会改变航向,更不会放松海上测控任务准备。
数天之后,返航的最终通知敲定,比原计划提前一周,张涛赶忙拨通妻子陈小青的电话。
没说到2分钟,那头挂断了。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嘟嘟”忙音,张涛无奈地摇头、叹息。
“这个年,要自己过了。”
原来,远望5号船计划10日靠码头,妻子和张涛左商量、右讨论,早早定下了带孩子回厦门老家过年的行程安排,3日走、10日回,回来就接船,一家人抓住年尾巴,一点不耽搁。这可好,返航计划一改变,全家乱了套。
陈小青想给张涛补买机票,已经是一票难求,更可气的是,张涛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安排,年三十、初一、初二都要值班,春节也要守着船过。一家人的春节完美错开,好不容易从那么远的大洋上赶回来,还是不能团聚,难怪妻子气得摔电话。
“能回的都回了,剩下的要么是家远的,要么还没买到票,我嘛!离得近,老婆也回了老家,留下来值班正好。”
船靠码头,水手们的工作更加繁忙。布缆、撇缆、带缆、收缆、系缆,既要体力又靠技术,有的要操作绞缆机、有的负责上绞盘、送拉缆绳,两三根缆绳同时准备,大家在统一指挥下各自分工、默契配合,怎样高效快速完成带缆作业,保证船位固定合理吃力,丰富的经验要靠一次次的实践慢慢积累。
跟着张涛,从船头走到船艉,200多米长的船身里,要检查前后12根缆绳、数十个舱室,他都事无巨细、娓娓道来。除了负责船舶驾驶值班,水手们还兼管着舾装维修、船体保养、抛起锚作业,更要负责全船的损管应急演练,船体破损必须第一时间赶去堵漏,事关生死,容不得半点疏漏。
船怕火也怕水,春节期间损管应急值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从听到警铃响起、集合应急分队、携带装具、到达现场处置,只有一个要求,快。到了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
一边检查缆绳紧固情况、翻看设备管理的各类登记本,张涛一边仔细地和休假人员做着岗位交接,手里忙个不停,嘴里说个不停,嘱托安全注意事项、捎去节日问候,更重要的是交接工作。船员们很多都是多面手,一个人要会操作多个岗位的各种型号设备,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注定会被淘汰,越来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不允许他们停止学习。
作为我国第三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5号船去年10月刚刚完成首次中修改造,船舶动力、测控设备、信息化程度都获得了大幅提升。仅航海系统,就进行了多达150余项改造工程,新换10多台套设备,外装油漆作业就达到4000余平方米,目前,还可以海上无人驾驶,航天远洋测量船科技含量更高。
2019年,航天发射任务空前密集,远望5号船承担的责任也将更加重大,船员们的节奏基本上是返航连着出航。对于他们来说,春节要休整,也要加紧谋划下一次出航,因为留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并不多。
经过30多天的海上航行,甲板机械结构、新加装设备运行状态、备品备件数质量等都需要在码头进行检测验证,停靠码头后,张涛要逐个检查、记录,还要参与航线制定、海图绘制,如果下个航程时间长,要停靠国外港口,准备的外事联检责任更重大,涉及卫生、移民、海事、海关等多个方面,其中任何一项被否定,都会直接影响能否靠港,如果发现严重问题,甚至会引发两国外交危机。
江面上,来往的船舶较往常少了许多,驾驶室里间或有喊话声从对讲机里传出,“刺刺啦啦”,有点嘈杂,与海上的宁静迥然不同。
张涛习惯性地看一眼电子海图,然后顺手开始手工绘图,提前熟悉航线……
七天时间,在海上也就是一晃眼过去了;
春节假期,远望5号船水手张涛却要不停地忙碌,为出航紧张准备,七天远远不够。
作者:高超 潘佳奇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