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李成,右为本报记者张松。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对于这次进博会的作用和意义,本报记者专访了参加过第一届进博会的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成。
记者:作为长期关注中美关系,并且去年参加了进博会的美国学者,您怎么看进博会?
李成: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目前约60%,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可以想见,中国未来的市场潜力将十分惊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都将获得更多机会,进博会则提供了非常好的经贸合作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通过进博会向全世界传递改革开放不停步的信号。去年进博会到现在一年间,中国政府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新举措,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金融领域开放力度加大,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市场化加速,自贸区数量增多,主要城市带建设大力推进等等。中国与欧盟、日本的经贸关系在深入推进,这在当前全球贸易失速,中美经贸关系遭遇挑战的背景下,尤其值得称道。
此外,我认为,中国以进博会为契机,通过深化改革,正在再平衡国企、民企和外国企业的关系,引导三者有序发展,服务中国经济,并有助于经济全球化。中国推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六条举措,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些措施将使外国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获得新动力。
记者:习近平主席在11月5日的进博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指出全球应齐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世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遭遇逆风。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李成:我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彰显中国推进全球化的坚定决心,这是值得世界各国称赞的。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当看到,大多数国家仍然坚守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我前些天前往东南亚访问,发现东盟、日本、韩国等在经贸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有很大区别。这些国家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推进高水准多边经贸机制建设,更希望抓住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这次东盟峰会宣布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这将构筑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机制。中国在谈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盟等发展中经济体非常认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期待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深入合作。
我认为,由于美国政治经济的需求和其全球视野,迟早会重返多边机制。
作者:文汇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松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