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最后一次延长对伊朗核问题的制裁豁免期,并将5月12日定为修改伊核全面协议的最后期限。其基本立场是“要么修改 (协议),要么退出”,没有中间立场。
随着特朗普单方面设定的伊核协议“大限期”临近,诸多核心利益攸关方围绕伊核协议的存废,或“单打独斗”,或“集体作业”,其共同点在于推出系列“组合拳”,以期推动特朗普作出有利于己方的最终选择。
特朗普对伊核协议“发难”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攀升的影响力的巨大忧虑,特别是伊朗的弹道导弹研发触动了美国原本就高度紧绷的神经。换言之,特朗普关心伊朗的弹道导弹研发甚于核计划,这关乎核能力的远程投射和实战化。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认定伊朗忠实执行了伊核协议,但美国的核心关切并非伊朗执行与否或执行力度如何,而是该国的地区扩张步伐———在这个问题上,弹道导弹正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事实上,特朗普期望以伊核协议为突破口,重新遏制伊朗。就当前的中东格局而言,这有助于美国从体系上实现大洗牌。
伊朗近年的强势崛起与中东变局有着莫大的关联。2010年底,一场名曰“阿拉伯之春”的剧烈政局变动席卷了阿拉伯世界,中东地区整体性的大洗牌由此开始。
政局保持相对稳定的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君主国通过主导阿盟的形式,试图获得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但叙利亚危机的持续发酵酿成延续迄今的内战,极大延缓了沙特拓展势力版图的步伐。不仅如此,属于异族和少数教派的伊朗也加大了对阿拉伯世界的渗透,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力挺叙利亚政府以外,其触角还延伸至阿拉伯半岛的卡塔尔和也门、沙姆地区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马格里布的摩洛哥。
2015年7月,伊核协议的最终达成在客观上极大改善了伊朗的生存环境,其在中东“四面出击”的态势更加明显。2016年,沙特等国以“支恐”和“亲伊朗”为由对卡塔尔采取断交、封锁与制裁等激烈措施,但后者在伊朗的大力支持下并未彻底屈服。沙特针对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的战事不仅乏善可陈,甚至还“引火烧身”,危及自身国土安全。叙利亚已成为伊朗在中东全力扩张的主场。如今,随着叙利亚战争朝着有利于叙政府军以及俄罗斯、伊朗的方向发展,沙特和以色列和解步伐明显加快。
以法德英为代表的欧盟国家极力游说特朗普留在伊核协议基本框架之内。4月下旬,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相继访美。二人的基本立场是希望美国留在现有的伊核协议框架内,同时也尊重美国的核心关切。马克龙更是以退为进,在访美期间宣布法美倡导签署伊核“新协议”。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也分别与法德领导人通话,阐述了相似的立场。伊朗作为欧盟数十年苦心经营的“大周边”,欧盟更希望看到一个遵守国际规制且经济繁荣的伊朗。
4月28日至30日,为了安抚中东盟友,特朗普委派新任国务卿蓬佩奥相继出访沙特、以色列和约旦,尽管三国在许多方面与美国分歧依旧,但沙特与以色列高度赞成美国对伊朗的强硬立场。以色列长期防范伊朗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除了与伊朗在叙利亚的直接军事遭遇以外,总理内塔尼亚胡更于4月30日公布了摩萨德从伊朗秘密运回国内的约10万份所谓伊朗开发核武器的“证据”。以色列推出这“半吨证据”,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持特朗普抛弃伊核协议。
5月3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赋予总理和国防部长宣战权,矛头直指伊朗。就目前的纷繁态势来看,地区盟友沙以的强硬挺美立场较欧洲盟友法德英的暧昧立场而言,更符合特朗普的期许,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可能性正在不断上升。事实上,如果美国最终退出,将造成伊核协议事实上的“寿终正寝”。
不容否认的是,伊朗涉足中东局势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伊核协议所带来的益处。但伊朗也正是在这种有利背景下,在西撒哈拉问题上触及摩洛哥的“红线”,导致后者坚决与其断交。由此可见,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扩张的得失都与伊核协议有着密切联系。伊核协议早已成为特朗普竞选承诺中的“第二个耶路撒冷”。从执行伊核协议过程中的“走样”,到下定决心要拿伊核协议“开刀”,特朗普的一系列动作必然会引发伊朗及其地区盟友的重视。
不仅如此,面对来自伊朗的威胁,身为美国两大中东盟友的沙特与以色列已经从“长期敌视”走向“抱团取暖”。当前中东牌局的优势已明显不在伊朗这边。
作者:钮松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