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1978~2018,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
我们从展出的213幅照片中精选了这些瞬间
目睹中国发展奇迹的同时
也感受每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奋斗
▲侯登科/摄
所有作物中,麦子成熟期最短,麦黄时节不过半个月左右,替人割麦的麦客应运而生。
在关中平原上,甘肃、商洛以及安康地区的农民,是麦客的主力军。麦客们算着麦黄的时差,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随着科技发展,“铁麦客”收割机渐渐取代了过去的老麦客。
▲顾德华/摄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
清华大学77级入学新生中,职工和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占70%以上。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570万人,录取率仅为5%。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录取率达74.46%。
▲汪强/摄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些农民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杨溥涛/摄
1979年6月,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访问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对师生进行指导。
艾萨克·斯特恩(1920-2001)是俄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1979年第一次访华,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音乐世界的窗户。斯特恩访华期间还拍摄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王悦/摄
1980年,山西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1987年,中国电视产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家庭电视用户4.23 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8.9%。
▲任曙林/摄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学考场。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王文澜/摄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上世纪80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
▲李少童/摄
1981年8月,秦岭山区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连接内地和西南、西北的钢铁大动脉宝成铁路受损严重,西安铁路局救援人员步行向灾区送物资。60天后宝成铁路便恢复通车。
▲安哥/摄
1982年,广东揭阳,人们打羽毛球晨练。
1983年,一个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在这里出生。长大后,他连续获得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的羽毛球男双金牌,是历史上首位蝉联男双奥运冠军的运动员。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羽毛球运动人口超过2亿。
▲原瑞伦/摄
1982年早春,东北地区仍是寒风刺骨,旅客们在内蒙古通辽车站站台上排队打热水。
历经百余年,我国铁路运输从蒸汽、内燃,发展到电力、重载、高铁。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7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杨绍明/摄
1982年8月5日,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在北京正式开放。
▲扎西次登/摄
1983年,西藏那曲赛马会上,牧民把收录机摆在舞台边沿,录取台上民间艺人的格萨尔说唱节目。
▲额博/摄
1983年春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苏木,苏德木一家人。
▲张兆增/摄
1984年,北京海淀区蓟门里小区,一户人家正在搬家。
那时没有专业搬家公司,搬家大多找亲朋好友、单位同事、街坊邻里来帮忙。搬家多用脚踏平板车,也有“有门路”的人能借到轻型卡车。
▲杨麾/摄
198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们在电影院前学流行歌曲。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内地千家万户。
▲刘建华/摄
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鸳浦街,洱源县农村的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来到发廊烫发。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发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编着麻花辫,男性的发型更是乏善可陈。到80年代初,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全国约有1万个理发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美容美发店已超过18万家,中国人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超过1300亿元。
▲张风/摄
1985年夏,北京延庆龙庆峡,当地农民把汽水泡在山泉里冰镇,以期卖个好价钱。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但直到80年代,冰箱仍是贵重家电。目前中国冰箱保有量已达2亿台。
▲胡武功/摄
1985年,西安一名新郎去迎亲。
当时,从被面、暖壶、脸盆,到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是时兴彩礼,是家里的“大件儿”。
▲郭建设/摄
1986年,三个身披军大衣的年轻人在北京街头跳舞。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兵是很多地区年轻人仅次于考大学的出路,一身戎装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
▲王景春/摄
1986年冬,陕西渭南地区华阴桃下镇,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子弟学校高二(1)班男同学在一所废弃的水库边上的混凝土搅拌机上合影。混凝土搅拌机、军大衣、军帽、布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叶健强/摄
1987年,广州市江南大道,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电话。
同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模拟移动通信网。随着90年代“下海热”,“大哥大”既是通讯工具,更是富贵的象征。
▲于志新/摄
1987年,河南濮阳濮城县集市上的出租车。上世纪80年代,出租车还不多见。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小县城,三轮车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车”。
▲陈小波/摄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县,一群白马藏族乡村少年在放学路上结伴而行。
白马人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划属“白马藏族”,目前约有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主要从事农牧业、狩猎、采药等。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冯建新/摄
1987年1月,河北省隆化县,解放军某部军营外公共汽车“招呼站”,一个小女孩通过公共汽车的破窗跟军人父亲告别。
▲罗更前/摄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学家王淦昌80岁生日当天,在科学会堂做学术报告。
上世纪60年代,为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从科学界消失了17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贾国荣/摄
1988年初冬,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35幅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展出,曾在中国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人体艺术,首次进入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
▲邱晓明/摄
1988年,陕西陇县河北乡的一个村头。
▲杨延康/摄
1989年,川藏线上的照相馆。
▲王建民/摄
1990年11月29日,甘肃兰州军区某部全副武装的官兵徒步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生存训练。
▲潘科/摄
1990年夏,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百姓观看“喜迎亚运”游行活动。当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
▲刘昕/摄
1990年底,在中国青年报社小会堂举办的内部联欢活动上,两位中年编辑优雅自信出场走时装秀。
1979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受此影响,1980年,上海服装公司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解海龙/摄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8岁的苏明娟在上课。
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农家,每天往返24里山路上学。照片发表后,“大眼睛”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钱捍/摄
1991年7月2日,在山东平邑县的一条公路上,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抓着拉草袋的拖拉机前行。
自行车是当时农村青年金贵的交通工具,他们把心爱的自行车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才好看……锃亮的车子飞快驶过,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田鸣/摄
1991年夏,江苏南京大厂区九村,一位母亲晚上陪孩子写作业。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张新民/摄
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一位小伙子排了两天两夜的队,在发售股票抽签表前半小时被清理出列。新股认购表发售后不到半天就被一抢而空,数万名没有买到股票的人走上街头,引发骚乱。
▲潘朝阳/摄
1992年12月,福州某证券营业部,女股民端着望远镜紧盯电视屏幕上的行情。
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畔浦江饭店,一面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铜锣,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记开市锣声。8只股票,12.34亿元市值,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幕。
▲王大斌/摄
1993年2月,辽宁省大连市姚家驾驶员培训中心,机动车移库考试正在进行。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与自行车,全国城市中的汽车不足200万辆。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汽车驾驶人达3.42亿人。
▲刘占坤/摄
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申办奥运直播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的结果惊呆了现场所有人。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无缘主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8年之后,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康泰森/摄
1993年10月,北京通县(现通州区)美食节期间,一名男子胸前挂着黑板,上面写满菜名,手里托着砂锅大声叫卖。
▲沈延太/摄
1994年,北京一个胡同里,居民自制蜂窝煤。
1949年,煤商郭文德发明了蜂窝煤。据测算,烧蜂窝煤后,每年仅北京就能省下约30万吨煤。一入冬,一堆堆蜂窝煤成了大街小巷最常见的街景。2016年,蜂窝煤与北斗导航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家工程一起,获得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
▲朱大伟/摄
1994年7月14日凌晨,时任辽宁锦州市委书记的张鸣岐与随行人员手挽手在洪水中前进。一天前,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14日凌晨1点多,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被洪水冲散,张鸣岐不幸牺牲。这张照片是他留下的最后影像。
▲邓维/摄
1995年,山西省保德县,大梨上市。
新中国成立前,晋西北人走西口逃荒。1979年,保德搞农业“大包干”,温饱解决了。上世纪90年代初,保德人又开始走西口——不是逃荒要饭,而是挑着瓜果蔬菜,走过黄河大桥,到桥西的陕西府谷县城去叫卖。
▲胡伟鸣/摄
1996年6月,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首批三峡移民搬迁。
2002年4月,泄滩乡海拔135米高程水位以下的居民全部搬出淹没区,成为全长660公里的三峡水库中第一个搬迁无人带。故土难离,举家迁移时除了带着家具电器、衣物细软,泄滩乡的人们还带走了超过8000亩脐橙树,种在淹没线以上的新果园里。
▲周朝荣/摄
1996年10月,北京通往秦皇岛的火车在没有站台的墙子路站仅停留5分钟,当地村民举杆叫卖,向旅客推销土特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十亿人民九亿商”。
▲焦波/摄
1996年10月28日,82岁的焦文崇和84岁的乔花桂携手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
▲胡金喜/摄
1997年,北京街头的彩票开奖现场,四川来京务工人员伍富贞家3岁的孩子中得一辆轿车。
上世纪90年代,即开型彩票风靡一时,开奖现场人山人海。1987年至2017年,我国累计销售彩票约3.2万亿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彩票市场。
▲李洁军/摄
1997年,广州番禺一家工厂生产线上,休息中的男女工人。
在习惯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年代,给“资本家”打工是件新鲜事。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农民放下农具,走进城市。 1998年,深圳常住人口64万,打工者120万,其中70%是打工妹。
▲王颂/摄
1998年11月25日,河南嵩县车村镇高峰村,选举村长的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在统计选票。
高峰村83户农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做主,选定村里的“当家人”。为了参加这次选举,村民们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有的甚至带着行李、干粮,提前下山,借宿邻村。
▲柴继军/摄
1998年8月,四川省一个天然林林场。长江上游分布着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几十年砍伐破坏,许多山尖被剃成了光头。到上世纪80年代,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均土壤侵蚀量相当于整个黄河流域。199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停止对长江上游天然林的采伐。历经20年休养生息,长江上游生态正逐步修复。
▲王福春/摄
1998年,旅客在通辽至集宁的火车上。
▲秦岭/摄
1998年2月,陕西户县,在田间唱卡拉ok的青年。
▲吴家林/摄
1998年,云南昆明机场附近道路上,骡车与自行车、货车、飞机同框出现。
▲陆元敏/摄
1998年,上海苏州河畔的一家“烟纸店”,此处现已拆除,建成一家高档精品酒店。
曾几何时,上海每个弄堂口都有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它们是最早的便利店,上海人习惯称作“烟纸店”。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连锁超市、便利店相继出现,“烟纸店”退出历史舞台。
▲严志刚/摄
1999年,北京后海胡同里停放的私家车。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相对封闭,可供选择的车型并不丰富,价格也不便宜。以“皮实、耐用”著称的捷达、桑塔纳、富康等成为广大车主喜爱的紧俏货,长期占据着国内中级车市场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汽车“老三样”。
▲李杰/摄
2001年,四川凉山布拖县木尔乡的彝人。
彝族男女外出时,喜披这样的“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彝族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在籍彝族人口871万多。
▲李楠/摄
2001年10月,四位小脚老太太在北京故宫。中国古代曾把女子缠脚作为美德。今天的中国女性可以骄傲地行走、飞快地奔跑。
▲彭祥杰/摄
2001年5月,河南郏县张武楼村新星歌舞团在甘肃省宁县“物资交流会”演出后,赶场前往下一个演出场地。大篷歌舞团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由农民组成。他们带着帐篷、装着器械、乘着大篷卡车,在市郊、县城、乡镇等地流动演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张惠宾/摄
2002年,河南鲁山,一家人在打麦子。过去打麦子费劳力,打麦子要全家动员。如今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昔日农村打麦子的场景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贺延光/摄
2003年4月30日,一名“非典”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医生久久地站在病人遗体前,疲惫而沮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2002年11月暴发的“非典”,不幸演变成一次肆虐全球的传染病疫潮。到2003年年中,疫情逐渐被消灭。战胜“非典”后,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开始转变观念。
▲颜长江/摄
2003年5月,四川省奉节县,三峡工程第一次蓄水前,当地民工拆除江坝石信号台。
三峡工程2003年6月第一次蓄水,成功蓄至135米,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三峡库区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云阳等7个县的部分地方被淹没。
▲李伟坤/摄
2004年5月,贵州省台江县偏寨村,一位“大款”参加当地的姊妹节。“大款”是改革开放初期对有钱人的一种叫法。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就可以称得上是大款。
▲余海波/摄
2005年,深圳大芬村,专门仿制梵高作品的赵小勇在油画作坊里。
1997年至2017年,赵小勇临摹了超过10万幅梵高的作品。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近万人在这里夜以继日赶制世界名画复制品销往全球。
▲赵青/摄
2006年5月16日,山西省偏关县寺沟村,一户人家在夯土建造的长城墩台下犁地、撒种。寺沟村主要种土豆和杂粮,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妇女和年长的男人成了主要劳动力。
▲傅拥军/摄
2006年夏天,浙江杭州,10岁的傅香君要与父母分别,忍不住哭了。香君的父母在杭州打工,她在重庆老家上学,只有假期可以短暂团聚。
留守儿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万,每5个中国孩子里,就有一名留守儿童。
▲陈燮/摄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地震第二天,中学生李阳在北川中学废墟上手举吊瓶,为掩埋在废墟中的同学廖波输液,廖波于当日获救。后来,李阳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大三时入伍。廖波装上了假肢,立业成家。
▲高屯子/摄
2009年5月6日,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5岁的小女孩群星在玩耍,她的家人在忙着准备搬迁。离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还有6天,汶川县龙溪乡夕格羌寨的释比贵生全家将和这座世代居住的祖屋告别,与夕格、直台两个羌寨的700多位村民一起,迁往200公里外的邛崃南宝山。
▲于文国/摄
2009年3月,中国石油勘探队的队员在新疆塔里木地区最深处勘探油气。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通讯信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为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寻找更多的油气储量。
▲李舸/摄
2010年5月,山东兖矿集团在邹城举办相亲文化节。婚恋成本上升,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社交圈小、享受独处……中国人对“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婚恋观更加复杂和难以量化。
▲李伟/摄
2010年,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一家人去参加赛马。虽然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经普及,不少蒙古族家庭仍然传承着赛马、驯马等传统。
▲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摄
2012年6月27日,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的自拍合影。2012年6月16日至29日,景海鹏、刘旺、刘洋三名宇航员在太空停留13天,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生活,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赵用/摄
2014年11月12日凌晨1点,”双十一“购物节开始,忙碌了一整天的温州电商赵先生还在打理网上业务,妻子躺在身后的沙发上睡着了。 从2009年开始,大型电子商务网站每年都会在11月11日进行商业促销,制造出”双十一"购物节。2017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成交额达1682亿元。
▲宋扬/摄
2015年9月3日,北京居民在胡同家中看着受阅飞机编队从空中飞过。
当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84%为首次展示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陈杰/摄
2016年5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在3名家长的保护下,15个孩子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踏上放学回家的路。这里也叫“悬崖村”,孩子们要顺着垂直的悬崖攀爬17条藤梯,才能抵达垂直高度距山下学校800多米的阿土列尔村勒尔组。
▲王瑶/摄
2016年9月,北京,著名芭蕾舞蹈大师娜塔莉娅·玛卡洛娃与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一起彩排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姬》。
▲肖全/摄
2016年11月,云南西双版纳,女儿林妲(左)、宛妲(中)与妈妈李旻果在一起。林妲与宛妲是德国生态学家马悠博士(Dr. Josef Margraf)与著名环保工作者、天籽生物多样性保护创始人李旻果的女儿。2010年1月26日,马悠博士因心脏病突发病逝,母女三人继续致力于推进西双版纳雨林的恢复与保护。
▲廖攀/摄
2017年5月17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两名中国毕业生在该校研究生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方阵里挥舞着中国国旗。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
肖翊/摄
2017年12月3日,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第一天晚上,丁磊(最左)和刘强东(最右)等参加互联网“大佬”聚餐活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
展览时间:2018年8月30日 — 9月12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7、南8展厅
开放时间:9:00-17:00,星期一闭馆
图片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