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唐人街前没做任何功课,只知道这里有韩国最大的华人社区。地方很好找,就在京仁地铁线仁川站出口的对面。从“中华街”的牌坊底下穿过,眼前是一条坡度平缓的街道,两侧主要以餐馆和商铺为主,除了标志性的大红灯笼,亚运会的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
在“上海屋”、“北京庄”,耳边不时传来熟悉的吆喝和闲谈,但信息栏里贴的全部是韩文通告。来自吉林白山的宋维春经营一家杂货店,他在仁川打拼了六年,妻子是中韩混血儿,韩语远比中文流利,婚后一直在店里帮忙。“现在网购进货方便多了,不用亲自回国一趟。”宋维春说话时,门口来了一群韩国人,兴致勃勃地挑选着便宜的小玩意。
亚运会是否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宋维春的回答是“一点点”。相比往常,亚运期间的游客数量略有增长,而当地的商会也对每家每户提出了环境与服务的具体要求。“我喜欢体育,但兴趣不是特别大,空闲的时候就上网看看亚运会的新闻。”他抱怨家里的电视只有韩文频道,没办法盯着中国队的比赛看,“除非我们正好碰上了东道主。”
告别了中国同胞,很快又遇到了在唐人街当志愿者的任信子,一位66岁的韩国家庭主妇。“我上次去中国是1990年,当时北京正在举办亚运会,我跟着旅游团去给韩国队加油,还抽空去上海和西安玩了几天。”任信子的英语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韩国市民,尽管时间相隔太久,但她还是努力地回忆那段难忘的经历,“时光飞逝,我记得北京的故宫、上海的高楼,还有长江和兵马俑。”
任信子住在首尔,从家里到仁川唐人街单程需要两小时。“我每周出来工作三天,如果不是路程太远的话,我可能会考虑去现场看看亚运会。”得知昨晚的羽毛球男子团体赛决赛,韩国队赢了中国队,“哦,是吗,那真的不好意思了。”任信子微微一笑,随即伸出了大拇指,“不管怎样,中国肯定是奖牌榜第一名。”
亚运赛场,中韩展开了竞争,但在其他方面,合作与交流不曾间断。在唐人街的尽头,有一座中式古典建筑,名曰“韩中文化馆”。“这里被称为一个微缩中国。”官方手册简单回顾了仁川中国城的历史,而在二楼的实物展厅内,从普洱茶到京剧,从五粮液到麻将,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文化、社会、经济与生活。“与我们相似,却又不同。”一位韩国老师总结道。参观完毕,她带着一帮小学生回到广场上,围坐在王羲之的雕像前开始了愉快的野餐。
文汇报特派记者 黄春宇
(仁川9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