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日暮乾清门》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揭示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日暮乾清门》
李文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国的奇葩理由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在华的竞争加剧,它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强租多处中国领土,实行直接统治,这就是“租借地”。包括辽宁旅顺、山东威海卫、胶州湾(青岛)以及香港的新界、广州湾(湛江),分别被俄、德、英、法用这种方式窃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政府开始收回租借地,首先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窃占的胶州湾,其次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租约到期的威海卫。
租借地的收回,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国际地位的上升有关。但收回国权的努力,在此前20年国势还在谷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本文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1906年中国外交官试图利用条约收回威海卫的往事。
威海卫的租借,是一个偶然。1897年底,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害一事,出兵占领觊觎已久的胶州湾,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希望在东方获得一个基地,补给舰船。占领胶州湾之后,不肯撒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条约,“租借”胶澳地区99年,在那里进行直接统治。这一举措诱导德国的竞争对手积极强占中国领土。俄国用同样的手段,强行租借旅顺大连25年。
多年以来,英国在华占据着政治、经济各领域的优势地位,原本希望用“门户开放”抵制列强的无序竞争,这样可保全自己的商业优势,结果和者甚寡。当它的劲敌俄国强租旅大之后,英国试图获得相应的补偿,以抵消俄国的力量。在地理上,威海卫与旅大隔渤海相望,于是,他们向总理衙门提出了租借威海卫的要求。英国人在外交函件中解释了租借的本意,说此举是出于被迫,是在劝告俄国勿占旅大失败之后不得已的举措,他们辩解说,希望中国土地“不徒存自主之名,而且能永有其实”。
正因为如此,条约对租期的规定非常特别,规定威海卫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英国通过绑定租期的做法来宣示此举完全针对俄国,只要俄国不再占有旅大,英国就不再占据威海卫。
然而,果真如此吗?
1900年,华北地区兴起义和团运动,列强出兵干涉。俄国一方面派兵加入联军,参与集体入侵京津的行动;另一方面,它单独出动数倍于八国联军的兵力,说是要“保护中东铁路”,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经过艰辛的谈判,中俄签署《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了俄军的撤退细则,俄国却并未遵守。逐渐崛起的日本早已觊觎东北地区,将沙俄的存在看作自身利益扩张的巨大障碍。1902年初,日本与英国缔结“英日协定”,通过结盟来共抗俄国。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东北问题上决裂,爆发战争。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以惨痛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并占领了旅大。由于中英条约将威海卫租期与俄租旅大捆绑在一起,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英国租借威海卫的依据发生了动摇。
其实,就商业价值而言,英国人并不看好威海。这里与山东腹地的关联远不如青岛,即便修建铁路,也无法与德国线路竞争。德占胶州湾、俄占旅大,都有长期的野心;而英占威海卫,只是临时被动的应对,这也导致英国政府根本不重视此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国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威海卫。
日俄战争爆发之后,英国外交官很快就意识到威海卫租期的问题,它的盟友日本也是这样。战争结束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向政府建议,不要急着交涉威海卫的事情,如果修改租期,要直接改成租借99年这样明确的字眼;而如果英国要延长期限,法律上必须依赖日本从旅顺获得相同的租期。
为了将日俄战争的所得合法化,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前往北京,与清朝确认日俄《朴茨茅斯和约》的相关内容,接手俄国在旅顺的利益。日方希望,英国在租期问题上保持同步合作。
1905年10月,代表在华英商利益的中国协会致函英国外交部,主张继续占据威海卫,他们的理由是:首先,威海卫能为帝国海军提供健康的度假场所;其次,德国人占据着胶州湾,并且在长江流域积极活动,与英国形成对立,占据威海卫有利于制衡德国;第三,英国势力停留在这里,符合盟友日本的利益;第四,撤出威海卫象征着示弱,会减少英国在华的影响力,削弱商人的信心和投资。
也有英国人主张归还威海卫。例如,一名驻华武官认为,派兵驻守威海卫,花费浩繁,英国的利益在长江流域,在这里驻军意义不大。如果俄国唆使中国根据条约收回威海卫,英国如何拒绝?还不如自己主动放弃,给中国留下恪守信用的声誉。
经过多方权衡,英国外交部形成关于威海问题的备忘录。备忘录提出,是否从威海卫撤军,取决于三个因素:盟友日本的意愿、受中国人所尊重的撤退方式、撤退行动对英国远东地位的影响。外交部得到的消息是,日本不希望英国离开;如果英国撤退,中国人只会认为是在履行原条约,而不是友好让利,且撤退本身会看成是丢了“面子”,“面子”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
▲英据时期的威海卫港口
中国外交官的努力
1905年,中国驻法公使刘式训就任之时,法国方面告诉他,英国交还威海卫之后,法国愿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刘式训认为,威海卫本来就是为防俄而借,现在这个目的已经不复存在,加上当时英国停止了威海卫工程,而大力经营新加坡,他判断,英方可能不想长期占据威海卫,中国应争取收回。
驻英公使汪大燮也在四处搜集有关威海卫的情报。汪大燮认为,英国可能担心中国收回威海卫之后无法自守而导致再次被人拿走,如果能向英方表达中国会在那里办海军、设军港的意愿,就能打消对方的疑虑。
1906年10月,汪大燮正式向英国外交大臣格鲁提出交涉:中国政府迫切希望知道英国是否会归还威海卫。格鲁回复说,这要看旅顺能否回到中国手中并停止租借给其他国家,如果旅顺仅是转手日本,威海卫租约仍将有效。
为了慎重起见,英国外交部迅速征询海军部、殖民部与战争部的看法。殖民部、战争部都不主张归还威海卫,他们表示,如果中国要发展海军,也可以利用威海卫的水域和设备。而归还威海卫,只会助长中国人的民族情绪,让他们否定条约义务。
根据内阁的决定,英国外交部答复汪大燮:为了履行英日同盟的义务,英国要继续使用威海卫;同时又不无转圜地说,英国不反对中国利用威海卫训练海军。对于这些外交辞令,汪大燮的解读是,对方没有拒绝归还,只是说时机未到,中国不能就此放弃,而应该整顿发展海军,徐图收回,他说:“此事非不可办,但不能急图耳”。
▲中国(清)驻英公使汪大燮
既然威海卫归还与中国海军建设联系了起来,汪大燮进一步询问英国方面,当中国真正拥有一支海军力量的时候,是否能收回威海卫?对方模糊地说,那需要中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能完全保卫她自己,并且远东能获得一个正常秩序。这样一来,收回威海卫的门槛被抬得极高,英方可以任意解释他们提出的几个前提。但汪大燮仍不灰心,反复询问英国外交部具体的时间表。最后,对方只能抛出了实话:所谓强大海军力量很难定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到时候具体的国际环境,所以他们也没有准确的交还时间表。至此,英国彻底摊牌,那些希望中国自立再归还威海卫的答复纯属外交辞令,他们根本没考虑归还的事。
英国强租威海卫,是对自己创议的“门户开放”的否定,这一举动既无蓄谋,也无长远规划,不过是对其劲敌俄国举动的被动反应,是一种姿态的表达。英国最终决定续租威海卫,一是出于履行英日同盟的需要,二是担心归还威海卫会丢掉英国的“面子”,有损英国的在华利益。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外交官表现出较强的国权意识,着手利用条约收回租借地,只是他们的情报工作从覆盖面、可靠性上而言,还远远不够。归还威海卫的交涉,与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薄弱的军力都有关系,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外交的无能。
英国既然拒绝归还,威海卫租期仍按旅顺租约中的25年来执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政府多次提出归还租借地的要求,中英双方经过磋商,达成了交收威海卫的专约草案。
1930年,国民政府正式收回威海卫。
作者:李文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