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就中国》,黄庆桥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读《科技成就中国》,让人百感交集、热血沸腾。百感于中国科技之路的艰与辛,热血沸腾于中国科技成就的强与盛。
《科技成就中国》从自力更生为保安全、自主研发创造贡献、科技助推经济兴国、自主创新抢占前沿、创新驱动战略强国几个维度,将科技之功、成果之用、巨匠之能,责任之重、奋斗之艰、攻关之难、国计之需、民生之要、未来之愿,融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厚重的史实、丰硕的成果中讲述,读来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中国科技的魅力,也是《科技成就中国》的魔力。
《科技成就中国》自书要旨:“概览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其实,要旨远不止此。“激励中国科技发展动能”,就是一个个故事的言下之意和强烈表达。因为,《科技成就中国》既关联又递进,既述历史又彰精神,既进行科普又促发意念,激发中国科技和中国人走在崇尚创新、为国唯新的全新理念和奋进大路上。
然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任谁都知道,科技成就从来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科技成就中国》彰显的,不单指科技成就,更为凸显的是科技的力量、科技的作用、科技的精神。
科技以源源不竭之力量推动历史车轮
新中国走过70多年历程,伴随新中国成长进步、促进社会深刻变革的,是科技。在注重公平的年代,我们呼唤科技,因为我们需要效率;在改革开放年代,我们呼唤创新,因为我们需要跟上时代。当下,深化科改正如火如荼,因为我们要从“制造”变成“智造”,从“跟”变成“领”,“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科技,成就中国、推动我们时代进步的中国科技。
其实,中国历来就是科字号国度。从远古至新时代,中国从来就是在求索科技、运用科技、推进科技和在科技成就中化茧成蝶、蜕变前行的。从结绳记事到绢帛成卷,是书写和印刷的科技进步;从兽皮为衣到擀弹成匹,是纺织和机具的科技进步;从观兽异行到仪器测定,是预报和防震的科技进步;从立杆观影到滴漏日晷,是计时与授历的科技进步……如此种种,哪一样不是“科技改变生活”和“科技促进时代进步”的历史演进,更不要说“四大发明”之溯远的伟大和越今的骄傲。
科技以建大国重器之功用促进国富民强
如果说科技之于古人是为之而不知之,那么于今人,则是知之而必为之。因为于国计,世情所迫,中国科技不得不为;于民生,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科技必须作为;于未来,实现“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宏愿,中国科技还必须致远有为。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新中国从成立到现今日益强大,从来都充满着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技不如人的外埠压力,来自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也正因为这危机,中国科技掮起安邦强国天职,成就国计。
“光有枪杆子还是不行,还要有炮杆子!”(毛泽东语)抗美援朝以巨大伤亡为代价换来的胜利,着实是技胜一筹的主观在器不如人的客观面前,让中国吃了大亏,如削指割股般让人疼痛不已。制造出先进武器,拥有先进军事装备,成为中国科技不得不为之的必须。于是,“两弹一星”横空出世。这颇让中国人骄傲了好多年,也让中国安宁了好多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威胁,从来就没有停止和减少过。1993年让中国“银河号”货船在印度洋公海突然迷失方向,1999年精确制导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让中国科技再度认识到:不自强,无以立,中国科技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五十四颗“北斗卫星”导航,中国科技神威再现,回怼了美国恃GPS的长时间无耻豪横,同时成就了中国科技放眼未来的强国重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对崇尚和平的中国人而言,被迫反制,从来都不是中国科技的终极目标。以科技保障人民安生,以创新促进社会文明,才是中国科技担当的固本为民的历史责任。
被誉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改变熔铅铸字的激光照排,点亮万家灯火的西气东输,日行万里的高速铁路,天堑通途的高架大桥、海底隧道,抗疟神药青蒿素……月异日新的变革,无不昭示科技改善民生。科技成就了国家安宁,社会稳定。
复兴,是时代的关键词。“以未来驾驭当下”的中国科技,在解决国计、民生国之根本的同时,又将郑重接续承载起中国未来和长远的历史使命。而“自主”“创新”“引领”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赋予中国科技的指令和动能。不言而喻,科技之于中国,将一直是最趁手的利器,最深厚的心法,最强劲的动力,最长远的倚仗。
科技以自主自强精神提振底气信心
提起科技,无论是谁,首先想到“两弹一星”,想到高铁、大飞机,想到华为、北斗导航系统……提起科学家,无论是谁,首先想到钱学森,想到钱三强、王淦昌,想到屠呦呦、于敏……如果说20世纪我们还在跟学模仿,那么进入21世纪,中国科技自主创新逐步实现赶上、超越和引领。这一切的实现,源自中国科技蕴含的伟大精神:科学家的忘我奉献、科技报国精神,中华民族的求索创新、自强自立精神。
“两弹一星”,并非计日程功。“我们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这是中央当时的决心,也是中国科技的行动见证。中苏邦交恶化,原本就小气到真材实料都不想给的苏联人,“蜜月破裂”,不仅撤走专家,搬走设备,就连资料也烧得渣残片碎。悔和恨的交织,促发了中国科技的“狠”:自力更生,自己动手,造出我们自己的奇迹。
“当惊世界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震惊了西方帝国,震惊了苏联。
“民族脊梁”,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奖颁给钱学森时,台上硕大的四个字一下子浓缩诠释了中国科技人的境界。不求闻达,不求显赫,唯求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中国科学家的气节和精神,铸就了中国科技的日新日成。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面对世界变局,面对经济提升后的中国方位,面对中国高等学府的学子精英,这番话颇有意味。
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蓝天梦,中国科技一直在追赶,一直在突破。然而,一些关键、核心的技术,仍然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既然不能“拿来”,我们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中国科技不畏难,解决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建成联通世界屋脊与内地畅通无阻的“天路”,让美国人的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成为一句无知的谎言。
中国科技不畏险,攻克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船流密等关键技术课题,制造出世界最长的天堑通途——港珠澳跨海大桥,将香港、珠海、澳门由“隔海兴叹”变成一桥相连,让文天祥“零丁之叹”变成世界之赞。
中国科技不畏艰,应对视“情绪”和“脸色”而开闭的GPS,27年努力,改造核心配件“原子钟”、抢修“死而复生”应答机,制造成“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眼睛”。
科技成就中国。从国防驱动到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升综合国力、国之地位;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改善民生环境、国之窘迫,借助自主创新而自立的新时代中国,行得越来越稳健,走得越来越端正。
《科技成就中国》,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壮丽辉煌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科技创新争先锋”的动员檄文。因为,史鉴在左,世情右悬,中国科技身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别无选择,只能也必须加足马力,铆足动力,奋力再奋力,向前再向前。
“科技成就中国”,诚哉斯言!
作者:杨迎春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