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之歌》 贝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七年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好莱坞顶尖制片人、八次获得奥斯卡奖的迈克·麦德沃走上舞台领取杰出成就奖。他说非常感谢上海,因为这座城市救了他们一家……
与迈克一起走红地毯的是女作家贝拉。当时,迈克正应上影厂之邀筹拍根据贝拉二战犹太人题材小说《魔咒钢琴》而改编的电影。
迈克诞生在二战时期的上海,父亲大卫和母亲朵拉在上海恋爱结婚,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一样受到上海的庇护,度过人生最苦难的岁月。迈克父亲大卫与朵拉结婚后在上海生下了迈克。
令贝拉感动的是迈克向她叙述的父母爱情经历以及父亲在上海早期电话公司的职业经历。在史料中,贝拉惊喜地发现了大卫的履历表、照片等第一手资料,她笔下的故事就此缓缓拉开序幕:一个二战时期犹太电信工的上海梦。近代史上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亚洲和东方最早的开放城市,是中国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起点和“窗口”。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近100多年来,上海以它的开放和包容,吸收、容纳、汇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资金和人才。
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不讲上海故事。而要讲好上海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人物和时代背景中拎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故事和人物灵魂,因此作家必须要有信仰。信仰对普通人来说是宗教,是情怀;对作家来说,则是爱和恨的视角,是灵魂美丑的雕刻刀,是剖析和梳理故事和情节的原动力。而这些,恰恰是贝拉所擅长的,于是,就有了这部《幸存者之歌》。
《幸存者之歌》里的主要人物,也是结构人物是迈克的父亲和母亲——年轻的俄罗斯犹太人青年大卫和朵拉。他们由于战争流亡到了上海,又因为签证的原因滞留在了上海,与30000多来自波兰等国的欧洲犹太难民一起,生活在日寇蹂躏下的上海。尽管生活艰难,苦难深重,但是,大卫和朵拉他们并没有失去尊严和信仰。大卫从一个擦鞋匠,逐渐成为电话公司的线路维修工,进而为了爱情,为了给朵拉一个像样的家,努力创新,在英法租界研制开发了为中国难民服务的公共投币电话亭。到了上海解放的前夕,大卫已经成长为电话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大卫的成长经历,生动地诠释了犹太人在苦难和绝望中,依靠信仰的力量,乐观豁达、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和永不放弃的毅力。同时,小说中也生动刻画了犹太人的另一面:朵拉的父亲艾萨克,一个精于算计、凡事计较,为了家庭和孩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犹太人。他把女儿朵拉当成自己的一个生意筹码,一个可以换算多少面包和住房面积的商品。最终,是爱和时代改变了朵拉的父亲艾萨克。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叫沃尔夫,他是一个曾经风靡奥地利的男高音歌唱家,他在上海开了一家咖啡馆,叫“香肠男高音”。上海犹太难民史上,在霍山路,确实有一个男高音歌唱家开过一个叫“香肠男高音”的咖啡馆,主卖特色产品慕尼黑香肠和啤酒。沃尔夫在贝拉的小说中,就是一本打开的《塔木德》。《塔木德》是犹太人的智慧结晶和处事圣经。他是朵拉教父般的人物,是大卫的精神导师,是犹太社区苦难中的灯塔。正是沃尔夫的存在,让《幸存者之歌》屹立于信仰的维度,也有了在人性刻画中,在故事氛围里,那束照射灵魂的光芒,使全书人物命运有了宿命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小说,使其成为一部表现面对死亡和苦难时,依然坚守爱和信仰的悲壮史诗。
围绕大卫和朵拉的故事主线,《幸存者之歌》牵出另一组旧上海最时髦的人物——用中英文接听电话的时尚小姐姚慧君们。她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最时髦的上海和殖民文化;她们的身影活跃在上海外滩会所和高级酒店;她们高雅高傲,追求高级的生活品质,是旧上海最早的一批受过西式高等教育的世家子女;她们抽烟、跳舞,形象经常印在挂历、招贴画和月历牌上……但光鲜亮丽只是她们的表面,她们的内心却是孤独冷漠的,因为不肯向世俗和庸俗低头,一生只能默默地守望着内心的爱情和追求。与她们的遭遇对应的是上海工商界的纨绔子弟和外国淘金者。而这些人物,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唏嘘。
其中最复杂化的人物是姚慧君的前夫陆天河。陆天河是美籍华商,深爱朵拉,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自己家族的财产不被日本占领当局当作敌产没收,而不得不与有日伪政权背景的姚慧君家族联姻。这样的婚姻,无论对男对女,对人性和家庭,都极具破坏性。他们的故事,从古至今,都能演绎出决绝的悲情和意外。贝拉的小说,将这一组人物的命运写得惊心动魄。
《幸存者之歌》的故事内核与背景,源于真实存在的上海早期电信公司——美商上海电话公司。这家公司在上海经历了三个阶段:抗战前、抗战中和抗战后。犹太青年大卫的成长经历与此有关,女主人公姚慧君的爱情也与此有关,这家公司还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情报战有关,于是,美商电话公司就成为这部小说的舞台。通过贝拉的挖掘,小说再现了那些用生命为抗战输送情报的特工,保护上海电信设施的前辈,以及留洋归来的工程技术专家等,歌颂了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这些事迹,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紧张激烈、充满故事张力的描写。他们的出生入死和机智勇敢,他们的苦难悲伤,同样构成小说的动人情节。可以说,《幸存者之歌》在客观上展现了上海近代工业文明和现代通讯业的发展脉络。而它的问世,某种程度上也是向上海电信业的前辈、向用科技报国的工程技术专家的致敬;是向上海,这座贝拉心中伟大故乡的献礼。
据悉,《幸存者之歌》中文版出版之际,英文版的翻译也在进行中,将由著名汉学家、《魔咒钢琴》的译者葛浩文执笔。而小说主人公大卫的儿子、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也希望有生之年能将父母的上海故事搬上银幕。《幸存者之歌》已然成为把中国故事、尤其是上海故事推向世界的绝佳范本。
作者:安波舜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