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鲁迅在杭州时摄
鲁迅辑录的《古小说钩沉》(又名《古小说钩沈》),全书共收录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说36种,取材来源广泛,有见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隋书·经籍志·小说家》《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也有见于上述三种志“小说家”之外著录,还有不见于史志著录者。书中引用及用以参考的古书共80种左右,所辑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鲁迅在小说的取舍和甄别上又非常审慎,去伪存真,甚至对同一书名、不同朝代和作者的作品也进行了精准的抉择。像《述异记》,曾出现过南朝齐祖冲之、南朝任昉、清代东轩主人三种不同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内容和版本却是同一书名的小说集。鲁迅凭借其厚实的古史学识和文学功底,在《古小说钩沉》中选择和辑录了出现最早、小说史价值也高的祖冲之撰写的《述异记》。这本南朝志怪小说集《述异记》叙述了晋宋(南朝)事,内容丰富而且涉及博广,各种习见的志怪题材多有反映。在细节描写上,刻画入微,已摆脱早期志怪小说粗陈梗概之俗,对唐传奇有较大影响。可见当年30周岁的鲁迅在古小说选读和鉴赏上已造诣颇深及很见才识。
▲《古小说钩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北京重印第一版
然而,《古小说钩沉》在鲁迅生前一直没有印行,直到1938年编印《鲁迅全集》时才初步整理出版,被编入第八卷,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鲁迅全集》(10卷本与16卷本)未收入该书。其单行本有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的1939年的初版本,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该初版重印。笔者收藏的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初版重印本,全书上下两册,共计543页,印数2000册,定价20,000元(旧人民币)。上册辑录《青史子》《语林》《小说》《列异传》《古异传》《甄异传》《述异记》《灵鬼志》《神怪录》《神录》《齐谐记》《幽明录》等18种,下册辑录《鬼神列传》《志怪记》《汉武故事》《异闻记》《玄中记》《杂鬼神志怪》《祥异记》《冥祥记》《旌异记》等18种,合计36种。该书内容广博丰富,又奇异荒诞,涉及古代社会礼仪、帝王琐记、神仙故事、讽刺幽默、神话传说、鬼怪传奇、社会见闻等方面的故事传奇等。读了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诱发了笔者再次翻阅《鲁迅全集》(1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印刷本的兴趣,然而遗憾的是,未见《古小说钩沉》的文本,只在《鲁迅全集》第十卷《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中见到一篇典雅精湛的《〈古小说钩沉〉序》。
在关注和欣赏这篇序文的同时,笔者还发现了这篇序后附的注释,曰:“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点。最初以周作人的署名发表于1912年2月绍兴刊行的《越社丛刊》第一集;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沉》中未收。《古小说钩沉》,鲁迅约于1909年6月至1911年底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共收周《青史子》至隋侯白《旌异记》等36种。1938年6月首次印入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的《鲁迅全集》第八卷。”读了上述注释,笔者对其中涉及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的时间节点,有些不同看法。笔者认为,辑录《古小说钩沉》的开始时间与其说是1909年6月,不如说是1910年秋更为确切和妥当。大家知道鲁迅于1902年4月东渡日本,1909年7月从日本回国,结束了前后七年多的留学生活。鲁迅回到国内后,为了谋身和资助兄弟及家人,急于找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后在友人许寿裳先生的推荐下才进入坐落于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职,主要担任初级师范的化学和优级师范的生理卫生学,此外又兼任博物学(植物学)的翻译和教学任务。面对繁琐的教学任务,这时的鲁迅忙于备课和编写讲义,几乎所有的文学活动都不得不暂时停顿了,并没有时间去做费时费力的古小说收集、研读和辑录工作。即便有课外时间,为了完成好眼前植物学的教育任务,他往往忙于和学生们一起上孤山、葛岭、北高峰一带去采集标本,为深化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服务。
1910年8月,应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人蔡元培的邀请,鲁迅离开杭州回到故乡绍兴任教。191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他在绍兴府中学堂做学监,并兼任博物学、生理卫生学教员。他几乎是重操旧业,不需要再备课和编讲义了,比起在杭州的教学任务也轻松多了,也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他嗜好的古小说收集和辑录工作。《鲁迅全集·鲁迅生平著译简表》中有记:“一九一○年(宣统二年,庚戌)三十岁。七月,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职,回绍兴。九月,任绍兴府中学堂博物学教员,兼任监学。本年,在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以前小说佚文(后汇成《古小说钩沉》)及有关会稽的史地书。”鲁迅1910年11月15日致许寿裳信中记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王士菁在《鲁迅传》中也谈及:“191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他就在绍兴府中学堂做学监……辑录唐朝以前的有关绍兴地区的地理和历史的著作和唐以前的小说,是当时鲁迅所从事的另一个重要工作。这就是后来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的发端。”所以,笔者认为鲁迅是在1910年秋季至1911年底辑录和完成了这本《古小说钩沉》的,这也为他后来讲授和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奠定了基础。
作者:翁长松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