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闵行区华漕镇北部,吴淞江溆浦渡口附近(今华漕镇许浦村),曾有一处享誉江南的赏梅胜地,人称“梅花源”。明代著名学者王圻隐居在此,编写了《续文献通考》《三才图会》《稗史类编》等鸿篇巨制,后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8月18日,由闵行区政协联手上海市社联主办,华漕镇人民政府、上海书店出版社承办的“苏州河第一村和王圻”亮吧雅集来到华漕镇赵家村,雅集现场,为“王圻故里·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揭牌,市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书店出版社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共话和美乡村建设与传统文化力量,营造虹桥前湾地区文化氛围。
据《明史 王圻传》记载:王圻,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御史,后来他奏请归家奉养父母,在吴淞江边筑一室,环室种梅树万棵,命名为“梅花源”。以著书为业,虽年过七十,仍日夜著书不停,直至三更。
《三才图会》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式图录类书,是王圻和他儿子王思义联手撰写的,成书于万历三十五(1607),共108卷。“三才”是指天、地、人。此书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14门。每门之下分卷,条记事物,取材广泛,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版画图像逾4000幅,其中人物画像596幅,从传说中的神农、伏羲等大神,到历代帝王重臣和文人义士,再到佛道两教、边远夷人乃至《山海经》中的神怪。
当今学校各种文史哲课本中的古人头像,大多来自《三才图会》。
王圻故里·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所在的赵家村,位于华漕镇最北端,北邻苏州河,与嘉定区隔河相望,西邻青浦区,地处三区交界地域。展馆总面积400平方米,共分5个板块,分别为:生长于斯、为官清正、归隐吴淞、后世影响、故土今生。描述了王圻生平和他的传世著作,以及今日赵家村和明日的虹桥前湾。展现了未来华漕“一边是国际化商务区高楼林立,另一边是和美乡村田园风光”的动人场景。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认为,《三才图会》是明清江南地区文化繁荣、学术进步、思想领先的代表作,王圻、王思义父子和《三才图会》是上海地区学术近代化、世界化的代表。“王圻是继徐光启之后江南人接受‘西学’,‘开眼看世界’的第二人。在万历年间学术风气中,王圻也是‘实学’、‘经学’、‘西学’上有所作为的重要学者。”
“推扬王圻身上的士大夫文化和精神,是华漕未来文旅发展的一个很好方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建议,可以将王圻诗文中对于家乡的描写或者涉及家乡的内容摘选出来,配上今日苏州河第一村的影像,使来这里的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深入了解王圻和华漕这一人一地,还可以循着王圻的足迹制作多媒体动态行迹图。同时,充分利用“梅花源”这个意象,使人领略中国古代梅文化的精妙。
华漕地处上海古冈身地带,长久以来百姓安居、名士风流。除了王圻,还有诸翟侯氏家族“江南三凤”“一门忠烈”,以及陶南望、诸氏兄弟、汪宜耀等众多乡间文人。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郊野的生态之美,也承载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进博会三大国家战略,是虹桥主城前湾的核心地区。华漕镇党委书记周胜春向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向往的场景:晚上在现代化和美乡村的田园风光里,数着星星入睡,早上听着鸟语醒来,过马路来到蓬勃发展的国际化商务区上班,真正体现了未来之城与和美乡村的城野无界。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表示,王圻是闵行历史的名片,要深入挖掘、传承、展示好与王圻相关的文化资源;同时把赵家村规划建设好,打造成苏州河边上的时尚村落,进一步开发资源,加强民间交流,不断提升苏州河第一村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周渊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