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10周年。站在全新历史坐标系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上海来说,浦东是一张必须打好的“王牌”。
今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两部浦东新区法规表决通过,分别聚焦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创新发展,指向的是同一个主题——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位势。
“用足用好‘立法试验田’,集聚要素资源、抢抓规则制定、更好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持续推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让‘上海标准’服务全球。”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样看待两部浦东新区法规的背后深意。
要素集聚:从“有没有”到“强不强”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首先是吸引要素资源集聚。作为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结合最紧密的行业,融资租赁成为发力的关键领域。
截至今年一季度,上海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的资产规模和头部企业均集中于浦东新区。
规模体量固然可观,可不少业者直言,融资租赁行业仍面临“从有到优”的转型升级。对融资租赁企业来说,能否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判断其是否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中进一步明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申请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龙飞认为,“这给予了经营主体信心,但更关键的还是后续实操环节,要引入更多专业服务帮助广大中小融资租赁企业迈过这道‘门槛’。”
规则制定:创设“标准创新联合体”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不仅聚焦于“看得见”的资源要素,还要关注“看不见”的规则规制。
作为全球治理和经贸规则的组成部分,标准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市场“通行证”。然而,某些新兴领域,标准供给还无法及时满足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此次浦东新区法规大胆引入了一些突破性“首创”。譬如,变通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将标准创设主体从单一的“企业”,扩展到浦东新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基础设施运营机构或者标准化技术组织。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创新处处长李菁解释,在许多高精尖产业领域,行业标准制定无法仅依靠企业一家之力。“引入更多企业、科研机构组成标准创新联合体,不仅让规则制定适度‘超前’,引导和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能更好回应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通道链接:更好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要更好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更好统筹“在中国、为世界”,更好统筹在岸、离岸。
过去,大型船舶、飞机等大型设备如涉及跨关区,必须到海关服务所在地办理相关手续,既费时费力,也增加了企业成本。《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明确,在确保有效监管和执行现行相关税收政策的前提下,综合保税区内大型设备涉及跨关区可以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这意味着,通过海关服务延伸,大型设备入关后不必再“空转”,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讨论中,不少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上海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探新路。特别是,要从市场准入、关税等“边境线”措施延伸至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等“边境后”领域。
以《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标准化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为例,一方面“走出去”,支持推广相关标准在境外适用,并鼓励推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外文版文本;另一方面“引进来”,将企业联合标准的制定对象从“其他企业”扩展至“境内外其他企业或者组织”,充分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能力还能互为助力。比如,《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标准化创新发展若干规定》正积极挖掘标准作为要素资源的可能,其中专辟一章谈及“标准融资增信”,将企业在产业链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融资能力相挂钩,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向这些“无形资产”加大投入,助力营造创新氛围。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