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停车管理、绿化整治、消防预警……生活中关涉的每处细节都是一个具象场景,且难以标准化。另一边,这些场景牵涉主体多样,很难一一对应责任主体,常陷入“九龙治水”之困。
过去,明星“小巷总理”们靠着极富个人魅力的经验做法拼出一片天地。但在需求多样、人口流动的当下,这些不可复制的“人治”模式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闵行区“智慧家园”数字物业平台昨天上线。该平台充分对接区大数据中心和区城运中心,明确规范准则,形成集约共享的智慧家园专题库,为各小区提供动态全息画像。这样一来,基层治理有了抓手。经验不足的年轻基层工作者也能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数据核查、填报各类统计表格,依托更为精准的数据进行社区决策,实现“人力+数字”的治理融合。
打开边界,凝聚治理共同体
小区是基层治理体系的末梢单元。但生活中,不少基层治理者常陷入“责大权小”之困。
以楼道充电为例,虽相关地方法规已明文禁止,但“小巷总理”并非行政执法者,无法采取刚性措施,仅能通过柔性手段疏导解决,包括挖潜充电桩、与第三方谈妥优惠充电价等。但即便如此,总有少数居民依旧坚持固有习惯。遇上这类情况该如何?
图为上海市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模拟的社区环境
新上线的“智慧家园”数字物业平台也有类似体现。譬如,其中一个名为“物业服务直通车”的载体。针对确需执法部门予以支撑的联勤联动类事项,后台可在物业、居委会劝阻无果后,直接推送至街镇城运分中心,派单至有权执法的部门进行执法支撑,启动协同处置、联勤联动程序。以“行业处置小闭环、自治共治中闭环和协调处置大闭环”,真正做到小矛盾处置不出社区、大矛盾处置不出街镇,有效实践“枫桥经验”。
未来,智慧家园也将在试点运营基础上,拓展片区化智慧管理的模式,更加有助于整合“大物业”全域化,统筹资源,更便捷地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
统一入口,破解数据“可见不可用”
基层治理常被视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基层工作者口中,还有一条口口相传的海因里希法则。即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其中就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基层治理需要提前感知、捕捉到的,恰恰是这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的意外事件。这样的敏锐感知,已非基层工作者“单打独斗”能解决,必须依靠技术手段的介入辅助。
事实上,各基层治理模块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数字平台。但这些平台究竟好不好用、管不管用,使用者最有发言权。
对此,闵行区“智慧家园”数字物业平台的解决路径是依托于区大数据中心平台,接入各小区智能物联感知数据、政务数据、房管业务数据,实现智慧家园数据汇集。这样一来,在区级物业监管平台上,可实现一屏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区协同管理与共同决策。
图为上海市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模拟的地下停车空间
解决数据共享问题外,还要破解数据“可见不可用”的烦恼。不少基层工作者坦陈,部分系统之所以需要叠加,正是因为个别系统的数据虽完整,但无法个性叠加应用场景,只好将这些数据导入其他具备应用场景开发功能的系统。
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聚焦社区治理突出问题,强化社区数据治理与共性能力建设,搭建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特别是,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安全三个维度打造一批个性化的社区治理应用。比如,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AI算法、数据模型以及标签体系,实现数据关联融合后与责任主体打通,通过设定规则-数据碰撞发现差异-产生任务-推动治理理念转变。由此,驱动社区管理和服务从“事件驱动、事后处置”变为“数据驱动、事前预防”。
对此,“智慧家园”数字物业平台已先行探索。其中包括支持N种智慧场景应用的叠加,将小区里的门禁、窨井盖、水箱、电梯、地磁等设施联网至管理平台,推动房管物管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