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斜阳照映下,苏州河涟漪微动、碧波粼粼,河对岸四行仓库等历史建筑影影绰绰。这是“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的顶层露台望出去的景致,也是昨天(21日)举办的黄浦区首期“零距离家园·开放麦”活动的“背景板”。
眼下,上海共计有1.2万余个这样的党群服务阵地,遍布全市各区、街镇、村居、楼宇、园区,也开到了一江一河沿岸。
公共服务空间应如何更好地定位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形成可持续运营机制、切实满足群众需求?以“公共空间如何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题,基层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自媒体从业者围坐在今年3月新近启用的“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共话治理、共谋对策,以期破题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理路径与方法。
向下倾角安装的镜子,照出空间的人民性
“一个公共空间,我们该怎么去计算这每一平米产生的价值?”这是主持人秦畅抛出的问题。
以“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为例,有了更具象的体现——社区治理达人眼中,咖啡馆与党群服务站紧挨着,一杯咖啡的时间也能聊聊社区事务;周边白领有了偏爱,健身房中,空中瑜伽房、跳操房、健身器材房等一应俱全;带孩子的父母尤其爱上屋顶:“最美露台”是苏州河两岸景观的最佳观赏地、红色文化现场体验地。
还有一个更为生动的细节:“在长者照护之家,每个房间里、卫生间里的镜子都是按向下倾角安装的,即便是坐轮椅的老人,也能轻松地照到全身。”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明眼中,这些价值,都不是以经济回报、商业价值来衡量的。
就连“苏河之眸”原址本身,也是一个宾馆。黄浦区费大力气收购,最终却放弃了商业用途,选择在苏州河畔为老百姓增添一处便民利民的公共空间——“把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房子拿出来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为民便民的服务。”
“人民城市人民性,首先就体现在空间的人民性。”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汪仲启认为,“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的打造,正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的变迁和人民性的回归:原先创造商业价值的典型经济空间,如今更多投入到公共领域,以更加均衡的价值回到整个城市治理的大格局中,“这是真正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落在实处的体现”。
“人气”和“感受度”成为衡量的最终标尺。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主任薛巍认为,老百姓是否走得进来、坐得下来,还愿意下次再来,是政府打造与运作公共空间的目标。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春雷在改造了数个公共空间后,也深以为然:“我们打造的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所以对这些空间的打造,也是从公共,到共有、共生、共赢,在与百姓需求适配的过程中提升价值,真正把空间的作用体现出来。”
老人被照顾,也开设上海话小课堂
“服务全天候、覆盖全人群、完善全功能”,是黄浦“零距离家园”的建设理念。周明说,“苏河之眸”启用一个多月来,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有效地能够统筹、兼顾全人群的各种实际需求,“因为这个社区形态非常丰富,居住、就业的人群结构多元”。这些人群也给他启发:在功能完善的过程中,能否导入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包括工作在周围的一些白领、商务人士,甚至是偶然路过的市民游客,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这样服务面更广、体验感更好。
沈春雷根据自身经历建议:在公共空间要形成一个开放的机制,让各类人群能够从中便利地获取近况、信息,才能提出意见。“比如说成立理事会,除了相关的工作人员参与,要让周边各个有代表性的群体都能介入,经常碰头、听听大家意见,汲取民声,呼应不断衍生出来的新需求。”
脱口秀演员Fu大爷是土生土长北京人,眼下在上海工作。他的上海话,就是跟弄堂里的阿姨爷叔聊天时学的。“那么,入住这个综合体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或许也能发挥他们的长处,开设上海话小课堂;而二楼玩瑜珈的新上海人,他们练瑜珈也可以到三楼做志愿服务,跟老人聊聊天。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被妥帖地照顾到,但又能发光发热。”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