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人民的呼声与期盼,今天下午,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们顺利抵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午时分赴京之前,不少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早早到达集合地,围绕各自关心的热点讨论了起来。制度、政策、创新……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宏观却不抽象,指向的是同一个核心——如何在两会上分享好做法,也学习到好经验。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国计民生全都记在代表们的随身调研札记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议案建议更具高度、更有厚度,串联起微观的个体目标与宏阔的发展前景。
共赴这场春天之约,让代表们心绪难平、为之振奋。
现场,两位代表不约而同戴上了红围巾。全国人大代表印海蓉与来自基层社区的盛弘代表,甚至自己架起设备为履职建言“预热”。她们说,将关注如何做好家门口的美好生活服务站,一方面优布局实现更均衡普惠;同时提品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老百姓全周期参与。
聚众智、建诤言、献良策,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们期待在全国两会上发出更多好“申”音。
好成果孵化好制度,以创新促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代表们纷纷聚焦创新。特别关注如何以制度创新巩固壮大自贸区“改革试验田”,更好地复制推广好成果、好做法。
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例,全国人大代表权衡观察这一新探索多年,认为其亟待步入制度化、法制化新阶段。“负面清单管理法制化,涉及到经营主体的公平准入和市场规则标准的统一,利于国内统一大市场体系建设,需要形成更规范的制度体系。”他进一步举例说,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先行举措已在自贸区落地开花,这一便利化改革举措既节省了企业成本,也提升了通关效率。下一步,如何在制度上更好地规范,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政策性指导转变为法规制度,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稳定经营主体的预期,提信心、稳增长。
制度创新,不只于提炼好经验,也意味着破圈。
全国人大代表黄勇平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在科创领域能实现资源互补,“各城市如能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差异化布局,就能贯穿从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到产品落地的全产业链,实现协同创新。”他建议,“可针对长三角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带动长三角科创跨越式发展。”
同样聚焦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的切入点是税收杠杆。他认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应综合实施一揽子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例如,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人员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强化对“双软”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研究在现有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实际税率等。同时,扩大享受科技成果优惠政策的范围,将重点领域及行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特定对象的成果转化纳入上述范围。
优惠政策“跟人走”,夯实人才底座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实现制造强国,蓄力人才尤为关键。
“对于人才培养,我们不只要关注‘塔尖’,更要投入精力夯实‘塔基’,”全国人大代表张素心认为,攻坚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产业,首先要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需要储备大规模的技术骨干。在他看来,光有大咖级的高端人才远远不够,高端制造业也需要大批不同专业领域骨干工程师,夯地基有时甚至比筑塔尖更重要。下一步,需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大技术人才的规模储备和优化培养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朱丽平说,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要扩大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自主
还有代表调研发现,部分重大工程技能领域,产学尚未完全对接,部分院校未匹配相关专业的小众工种。
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举例,在他所处的核工程建设和检修领域,目前一名合格核级焊工的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不容小觑,基本都由企业承担。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在规划总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完善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
不仅关注人才供给端,师延财也聚焦需求端。面对拥有一技之长的成熟技能人才,如何更好盘活他们的技能价值、延长职业寿命。师延才说,“期待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落实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完善人才培养环境,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专业技术人才还面临优惠政策无法‘跟人走’的现实困难,”全国人大代表李丰介绍,部分异地考取资格证的电工,无法在工作地享受居住证加分等优惠政策,不仅增添了人才负担,同类资格证的重复考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他建议,各地相关部门可借鉴驾驶证管理模式,实现“一人一证”,加大对行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技能指导监管,更好地夯实制造强国的技术人才底座。
作者:王嘉旖 苏展
摄影:袁婧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