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南京东路及其所在街区,是上海城市原点。
这里,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人流、信息流及各种资源要素高度密集交汇;这里,也密匝地嵌着老旧社区,物理空间逼仄,日子过得分外稠密。
因此,放大“最后100米”的治理效能,这意味着要用心用情用力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各方在“稠密”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一种合理表达诉求、及时化解纠纷、协商形成共识的习惯,从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得益于全市大体量旧改基地宝兴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党建引领下,法官们尝试直接将案桌摆到旧改一线,挪到商业街一线,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一系列创新与探索,也充分融入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超大城市原点,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老城区拆旧里不能把亲情拆掉
“征收款零头我不要了,都给阿弟。”
“我也不争了,阿哥拿着。”
一对兄弟,进门时剑拔弩张,出门时却互相谦让。黄浦区外滩街道宁波路上一个老小区里,嵌入社区的上海首个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法官王蓓蕾又促成一场家庭和解。以外滩街道为例,6个旧改地块共计7373证居民中,有千余人次在距家约百米的调解工作站解决了各类矛盾纠纷。
近日,王蓓蕾接到一张颇为棘手的调解单,前来求助的老夫妻多年前用现金买下一间公房,户主填了妻子妹妹的名字,如今旧改启动,在公房住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发现,按照政策,自己可能会面临无房也无补贴的境地。
能入列旧改,对居民而言是一种简单而直白的欢喜,但如果家庭矛盾处理不当,很可能化作“空欢喜一场”。
其实,如果没有工作站,王蓓蕾也极有可能还是会遇见这些居民,不过是在审判庭上看着一家人分坐两边对簿公堂。“拆旧里不能把亲情拆掉。”外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海滨这样透露法官案桌挪入社区的初衷。
关涉这对老夫妻,尽管难,但王蓓蕾坚信总有出路。她也给居委会干部普法,希望能在日后调解会现场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笔录,供老人进一步协商用。
物理层面的“最后100米”近在眼前,心理层面的“最后100米”却更难触及。如今,王蓓蕾每周三都来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现场办公。她说,案桌挪到了旧改一线开展工作,也倒逼着法官们主动更迭工作理念,提前与社工了解基础信息和背后故事,换位思考更能共情居民的纠结与心态,“案结事了,公平正义才能被悉数感知”。
第一商圈建起诉源治理“前哨站”
“法官案桌挪到一线”的背后,越来越多组织机构主动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发挥各类基层组织专业优势,不断创新多元解纷、诉源治理的探索。
在南京路步行街,销售消费行为从早活跃到晚。以往,法院有司法调解,市场监管部门有行政调解,消保委有行业调解,在各自领域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解纷解决机制,但对于希望“快处易赔”的消费者而言,这样似乎“仍不解渴”。
如今,商圈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在全市率先形成了消费纠纷源头治理体系。每周三,工作站准时开张,民事审判庭法官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各项司法需求。
黄浦区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高才起初不适应,习惯以案子思维对待调解工单。
比如一对新人起诉某婚庆公司的案件,新人与婚庆公司签订庆典服务合同,因不可抗力导致婚礼无法如期举行。新人要求解除合同,退还服务费。婚庆公司则认为自身已提供部分服务,付出相应成本。
法庭上常用的“权利义务、不可抗力、法律关系”等专业表述到了调解一线,套用的效果并不好。双方当事人均无违约行为,也没过错,经多次耐心调解和沟通,最终促成当事人本着共担风险的原则达成调解协议,婚庆公司退还剩余费用,圆满结案。
高才也有了更深体会:案桌挪到一线,解决个案争议是阶段性成果,要实现审理一案、辐射类案、教育一片,指引全社会明德崇法,才是更高的价值。
如今,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也伴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进阶:一方面,开始跟进外滩第二立面建设进度,也将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线上调解,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司法服务、司法保障的可及可达。
作者:周辰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