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吴佳辰今天(5日)起了个大早,把自己打理得“清清爽爽”,踏上通勤之路。今天,“上海慈善周”启动,全市首家商业化运作、且全部招录自闭症患者作为员工的咖啡馆——“多?幸福咖啡馆”开业。作为咖啡师,吴佳辰与其他4名同样患有自闭症的小伙伴开启了朝十晚七的职场生涯,凭着自己的劳动赚取收入。
“我们制定了市场化的价格和标准化的服务。”咖啡馆发起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康复系副教授陈东帆认为,帮助自闭症患者就业,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市场化道路,帮助他们找到平等与尊严,“证明自己通过训练能与平常人一样,甚至做得更好”。
左右晃动拿着拉花杯的手腕,咖啡上漾起白色的“之”字型奶泡,奶泡逐渐聚拢,最后形成一颗爱心图案。“您的咖啡!”吴佳辰微笑着将咖啡交到顾客手上,随后迅速将水台清理干净。
他的同事王相晴则主攻烘焙,学习训练一年来,已具备初级点心师资质,能熟练制作曲奇、瑞士卷、蛋糕等。
两人的康复老师、上海小马过河启星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王恒民介绍,“‘星星的孩子’,每一位都特例。为了让自闭症患者熟练掌握技能,他们会将咖啡研磨、咖啡萃取、牛奶拉花和咖啡机清洁等步骤分解细化,打造出一套规范化流程和训练课程,反复训练。‘星星的孩子’在做一杯咖啡的同时,也在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这家咖啡馆,脱胎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课题。
8年前,陈东帆和王恒民合作研究自闭症患者基于职业目标的精准康复训练核心课程:从学讲话发声,到学会和人打交道,然后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闭环。经过多年论证,课题组认为咖啡、烘焙是自闭症患者最合适的职业技能。
今年初,“幸福咖啡馆”实训基地开业。类似于“前店后厂”模式,自闭症患者在二楼接受课程培训,完成后在一楼实操训练。
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获益。
事实上,招录自闭症患者的咖啡馆在申城并不鲜见,如何让这一模式走得更远?陈东帆的考量是:通过与爱心企业合作,通过减收或免收场地租金为咖啡馆撑一把。此次他们找到了爱心企业多特瑞公司合作,“‘多?幸福咖啡馆’应运而生。”
“‘星星的孩子’需要体面、平等就业,一条可持续的市场化道路,能解决他们‘自我造血’的根本问题。”陈东帆充满信心。
作者:张晓鸣 王宛艺
视频:王宛艺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