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宜川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里,当事人陈老伯不停地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真是太好了,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日前,公共法律服务站多了个角色——普陀区“解纷一件事”试点工作线下平台,这是普陀区司法局继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之后,推出的又一项便民法律服务。
普陀区司法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党建引领,奋发有为,擦亮“靠谱法治”新名片,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近年来,不仅连续十年获得上海市司法局考评优秀,更是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区级司法局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改革创新建设人民满意法治政府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三大任务,普陀区司法局制定法治普陀、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两规划两意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区“十四五”规划,压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述法,创新制定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学制度,增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获得上海市推荐参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法治政府建设生动实践。
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行政复议局,实现集中管辖;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提升复议案件审理质量;加大听证和现场调查力度,推动行政争议化解。在某次复议审理中,有21起案件均涉及同一路口机动车违反禁止标线指示,复议局经过现场勘察、询问等,向普陀交警支队制发《行政复议建议书》,交警支队主动联系申请人说明情况,撤销行政处罚,促成21起行政争议成功化解。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率先设立区级公示平台。制定《普陀区行政应诉工作规定》,区领导带头出庭应诉,积极开展庭审、旁听、讲评“三合一”活动,2021年以来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
整合资源打通群众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群众反映的基层法律服务“不解渴”“不管饱”等问题,普陀区司法局打造“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提供法律服务”的基层一站式平台,依托区内29个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片区的辐射资源,实现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全覆盖。
探索开展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一件事”工作,整合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办、区法院等11家单位资源,力量下沉一线、矛盾化解在基层。线上,优化随申办解纷“一件事”平台,司法局对百姓纠纷申请归集分配;线下,试点宜川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作为日常接待点、“宜馨法苑”作为联合接待点,现场受理群众纠纷诉求,更好地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法律需求。
制定《普陀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完善区、街镇、片区、居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做优法治文化品牌阵地,做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出中以(上海)创新园法律服务团、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律师调解中心、公益公证服务、法律援助“六个率先”等项目,规范司法鉴定分级管理,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水平。
强基固本守住人民群众安全稳定底线
全面加强新时代司法所建设,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建立健全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成立区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完善诉调对接。为辖区内孤寡老人、中小学、旧区改造基地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年均调处矛盾纠纷1万件,调解成功率96%以上。
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深化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落实重大节点安保和日常教育管控,确保“四个不发生”,2021年实现全区社区矫正对象“零再犯”。推行“按需施教”,强化精准帮扶,培育“心怿站”心理矫正工作室等品牌项目,帮助对象更好融入社会。
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全力投入抗疫一线。14名司法行政人进驻12处方舱医院、隔离酒店及中转点,8名干部下沉社区,300余名律师参与抗疫志愿服务2000余次;制作“疫”案释法、“疫”线普法等,引导群众了解疫情防控法律知识;制定“靠普办”法律服务实施细则,推出“复工复产法律服务包”,为劳动用工、企业经营、合同履行等涉疫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加强防控相关文件法治审核、法律风险评估,最大限度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防控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作者:张晓鸣 薛松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