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邑小站外摆位全天候迎接来客。 周边居民、艺术青年成了欧邑小站的主流客群。 人们可以在欧邑小站写下心愿贴。均本报记者 单颖文摄 制图:李洁
午后,一群年轻人聚在欧阳路上的社区咖啡店欧邑小站,头脑风暴着下一场主题社区活动。他们中除了咖啡店负责人允儿,还有几位居民、设计师和社区工作者。而这样的场景,在今年才开业的欧邑小站时常会发生。
“做什么活动,就像推什么咖啡一样,‘15分钟生活圈’里,大家说了算。”在允儿看来,上海每个角落都有文化,历史绵长的欧阳路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随着欧阳路一期更新项目落幕,欧邑小站正式开门营业,这里不仅有价格亲民的咖啡,有好玩的文化活动,更有着讲不完的社区故事。这爿嵌入街边的小小咖啡馆,如同一个“活力枢纽”,让一整个街区都活跃起来,如同一个时空花园,连接着这条百年马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了共建共治共享“15分钟生活圈”的新场域。
改变居民日常,也慢慢改变社区
在吧台喝一杯美式,是老王雷打不动的日程。老王在咖啡馆旁的弄堂里住了大半辈子,以往喝咖啡,要么去几百米开外的星巴克,要么在家泡速溶粉。“欧阳路上怎么连个能喝喝咖啡聊聊天的地方都没有?”老王曾这样对社区干部“吐槽”。
欧阳路沿线以居民区为主,和老王有一样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数。去年,欧阳路街道对这条小马路进行微更新,首期工程以大连西路、祥德路为两端,在这条近500米的路上“螺蛳壳里做道场”,清理公共空间、整饬绿化、改善照明体系等,最后“开一家社区咖啡馆”也被写进了方案里。经公开招投标,90后设计师李云白团队的方案脱颖而出。
在街道牵线下,附近居民区书记、居民代表与设计师团队见面、交流意见。李云白没想到,“真做起来那么难”。住在楼上的阿婆担心雨棚反光,住在旁边楼的爷叔怕空调外机声音大……李云白拿出设计方案一一解释:雨棚会向下15度做出斜面,用材不会反光;空调外机会装在面向停车场的墙边,与居民家保持距离。“原来,设计师都考虑到了。”大家自觉散去。
后来,老王隔三岔五来“监工”,看着欧邑小站如许诺中一点一滴做到位。落成试营业那天,他来喝了“第一杯手作咖啡”,之后更是每天离不了。
如今,老王发现,欧邑小站改变了他的日常,也在慢慢改变着社区。最初一两个月里,他发现这里的雨棚换过两次,听说是被居民乱扔杂物砸坏的。咖啡馆每次都默默换一面新的,只是在店内海报上突出“睦邻”理念。后来,雨棚再也没有换过。老王不禁感慨:有了这家小店,每天打照面的,不仅是人,更是一种曾经生疏了的邻里间的热络与体恤。
每当咖啡馆灯亮起,整个社区就“有了神采”
见到端着相机的老伯走进欧邑小站,允儿立即起身,向他推荐店内“好出片的场景”。这时,一位买了咖啡的阿姨折返回来,说杯盖没套好翻了半杯。店员边道歉边用纸巾为她擦去污渍,还重新制作一杯送上。阿姨倒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小心,在门口绊了下。”老伯用相机拍下两个人的笑靥,竖起大拇指:“这爿咖啡店难怪能做好!”
作为新型社区会客厅,欧邑小站在集纳多种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努力讲好社区故事。咖啡馆外墙使用红褐色搭配银白色,是致敬当年欧阳路建造者欧阳星南寓所的红砖和已经消失的万峰玻璃厂。在和居民闲聊中,设计师们不断搜集这个街区如今的故事,并幻化成了欧阳路上的墙绘和露天博物集。
叶阿婆的家在欧阳路祥德路路口的小区,这里曾住着不少原铁路系统职工,参与过成昆铁路建设。叶阿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不记得父亲名字,却找出了父亲当年修路用的铜锤和获得的勋章。这个故事也成了小区外墙上的一幅画,铜锤和勋章复制品成了小区门口露天博物集的展品,更由此延展出下一场社区活动的主要议题:如何营造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欧邑小站对面是朱屺瞻艺术馆。观完展,文艺青年也常在这里相聚,丰沛着“15分钟生活圈”。李云白干脆组织了一场“欧阳路历史城市漫步”,带着新老朋友们逛了一圈焕新的欧阳路,品读历史,再坐下来喝着咖啡,畅谈社区治理。“欧邑小站的出现,让欧阳路‘活’了起来,成为周边便捷生活的枢纽。”常客小金说,每当看到咖啡馆的灯亮起来,便感觉整个社区“有了神采”。
作者:单颖文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