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7个博士后岗位!上海向海内外优秀博士博士发出“招募令”,期待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
此次,共有123家企事业单位的259家博士后站点发布博士后岗位,汇集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
最高薪资70万元,过半提供住房补贴
发布岗位呈现“全球化、平台大、团队强”的特点。其中,面向美国、英国、德国的岗位位列前三,分别投放3228,2887,1416个岗位需求,不限国籍;来自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平台、重点任务、重要项目的岗位需求约占总数的90%;35位院士领衔、众多业界知名大咖坐镇合作导师,共筑科研团队。
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需求量较大。
岗位薪资最高70万元,大多集中在25万至35万元之间,中位数为30万元。另有约30%的岗位提供自有公寓,超50%的岗位提供住房补贴。
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目前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154家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园区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13个行政区或功能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上海博士后站点已覆盖所有在沪国家高端智库、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双一流高校,以及一大批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法人单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百强企业等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在站博士后7305人,其中外籍、港澳台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4%。自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7年来,上海共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余名,有10名当选为两院院士,300多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近年来,上海博士后中每年有超70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超120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超700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18至2021年,有50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206人入选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14人入选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6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6人入选澳门青年学者计划。
2018年起实施的“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是上海集聚和留用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王牌”项目。对通过遴选的优秀博士后,由上海市给予每人30万元的资助,同时由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资助。四年来,累计资助博士后1675名,资助金额约5亿元。2022年起,将加大对外籍博士后的引进培养力度,每年资助外籍“超级博士后”不少于50人。
研究与实战结合,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
对于就职于政法系统的王茜来说,到大数据中心“进站研究”称得上一段特别的旅程。
2020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也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正式挂牌,并向社会发出“招募令”:分别要招募数据要素市场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政务服务深度结合两方向的博士后。
首期推出后,经过层层选拔,大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募了包括王茜在内两名博士后。“大数据中心招收博士后,主要基于中心保持技术先进性的业务发展需求,同时也立足于发挥中心演练场、实战场的作用,为全市培养和输送实战型的高层次大数据专业人才。”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王晓妹说。
不同于设立于高校的站点,大数据中心既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座,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大数据中心深造的博士后更是能“近距离”接触核心业务。
就以王茜为例,在大数据中心合作导师朱俊伟副主任的指导下,参与了上海市“一网通办”区块链电子材料库建设项目。她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参与项目整体架构设计,同时重点攻关政务联盟链上的关键技术,还参与相关地方标准制定等工作。该项目能够让材料共享服务从政务领域向公证、电信、银行金融、健康等社会化应用拓展,助力市民办件材料“一次提交、多次复用、全网共享”。今年初,项目申报了上海市重大数字化项目,未来更将辐射长三角地区。
不仅如此,大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打造了从技术基础、制度支撑到应用服务的一体化科研组织架构体系,形成了科研“完整产业链”。同时,与许多行业龙头企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长期合作,为人才培养插上“智慧翅膀”。
在博士后研究期间,还会有定期评估。为了“督促”博士后顺利完成各阶段任务,工作站探索“定期简报”的模式,动态反映在站科研进程。同时,还围绕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研究重点,组织学术沙龙交流专业问题。“学术、实操的双重收获,‘圆桌式’技术讨论,我能全心全意投入研究与工作,在博士后第1年内完成2项发明专利申请和2篇论文发表。”王茜介绍。
今年,大数据中心再度发出“招募令”,新增数据要素可信流通、时间序列分析与机器学习两个专业方向,不仅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还会帮助申请人才公寓等解决“后顾之忧”。“希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能成为大数据中心‘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的重要平台,让大数据领域更多高层次人才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生力军。”王晓妹这样期待。
作者:占悦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