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上海量产上市的新冠疫苗名为“克威莎”,是迄今为止国内获准使用的7款新冠疫苗中唯一一款单针新冠疫苗。
“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针对市委报告中提及的这一点,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王燕代表深有体会。
作为聚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五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持续喷涌。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会场,王燕代表提起一组亮眼数据:去年,上海获批8个一类创新药,创历年新高;12个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能级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创新药物接连产出,“东方药谷”形态初现。
五年来,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先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她认为,瞄准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还应继续完善优化产业链、创新链。从“苗圃”、孵化器、中试加速到产业化生产,都要在体制机制层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撑。
此前,针对产业链重点环节、关键领域,上海已定向攻破不少难点。譬如,在全国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这一创新做法,成功实现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解绑”。这样一来,创新药企无需自建生产车间,通过委托生产,就能大大加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应用链路。再如,在新产品技术审评、检查检验等方面加强协同支持,从而让企业在新药研发环节“少走弯路”,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正是这些突破瓶颈、桎梏的创新探索,让更多高能级创新主体愿意来到上海、留在上海。”展望未来,王燕代表认为,仍有不少难题亟需合力攻坚。“产学研医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差仍客观存在。”她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搭建创新联动平台,并定期发布科研成果,推动各创新主体合力攻关。由此,既能有效避免高校“闷头做科研”,也能使科研端、产业端供需高效匹配。她还建议,各市级特色园区要加强与创新主体的“前置联动”。“新药生产对厂房设备的硬件要求高,其中不少甚至还需‘个性化定制’,有时建设周期往往都要等上好几年。”王燕代表认为,如能建起共享平台,就可以让更多创新主体在新药研发阶段提前锁定后端厂房,缩短从研发到生产的“等待期”。尽早上线、尽快生产,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主动权。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