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近日,上海围绕“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议题组织开展了主题研讨。研讨会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上海市土地学会承办。集中展示近年来上海耕地保护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理念、管理要求与实践成效,共同研讨新形势下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模式。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会上,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上海局一室主任汪传军介绍了我国严格耕地保护的宏观背景、工作要求和督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从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的视角,对下阶段深化耕地保护和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提出了应进一步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强化土地执法、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严格把控补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质量等意见建议。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视角,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剖析了统一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关键点。林坚教授认为,统一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统筹考虑国土空间“区域-要素”的双重特性,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国土空间治理中不同层级的作用和积极性;坚守耕地红线,要通过持续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空间”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途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用途实施处副处长吴燕阐述了耕地保护目标下上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探索和实施情况,将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提炼总结为:以用途管制系统化思维谋划耕地保护“一盘棋”、以信息化思维记全地类可追溯“一本帐”、以全域化思维织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体系“一张网”、以用途管制“+”思维修炼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一组拳”。并提出,上海一直在努力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与其他上海特色资源管理工具相结合,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协调处理耕地保护与城乡发展,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实现和自然资源全面治理。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副处长田峰分享了耕地保护背景下上海乡村规划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以“上海2035总规”为指引,通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田水路林村厂整治各类行动,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减量,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等目标战略落地的实践经验及成果。田峰副处长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海将持续探索“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位一体、有行动的郊野地区空间治理体系,探索超大城市乡村地区空间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甘富强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松江在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用途管制常态化工作机制,源头严控建设占用耕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图斑跟踪监管与后期管护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效。甘局长表示,下阶段,松江将进一步聚焦低效工业用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永农整备引导区推进减量化和一般整理复垦工作,保障减量化用地指标及新增耕地及时产出,切实维护耕地保护红线。
崇明区三星镇镇长陆华分享了三星镇如何围绕耕地“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的要求,在确保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两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统筹提高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减零散、美村落、塑空间、优设施”等策略,分类处置存量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严控新增项目准入标准,探索“点状供地”等模式,精准保障特色农业发展。陆镇长谈到,未来的三星将进一步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积极践行智慧“生态+”理念,整合各领域政策,不断推进耕地保护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全面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速发展。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意义重大,上海坚守耕地红线在全国层面对于高速发展地区保护耕地、平原地区建设优质耕地、超大城市守住城市周边耕地、发挥耕地应急农产品保供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近年来,上海通过规划引领、制度完善,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指出,下一步本市还将从深入探索实行市、区、镇(乡)三级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机制、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行动、规范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持续加大违法违规处置和监督监管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用途管制,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推动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土地日系列宣传活动中,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围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组织开展了圆桌研讨、线上培训、“云参观”耕地保护优秀案例等系列活动,多维度展示上海耕地保护理念和工作成果。同时,浦东、金山、青浦等区也在陆续组织规划资源政策知识小课堂、土地与地名知识竞赛等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了解,增强市民保护耕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绿色发展意识。
科学划定耕地保护空间,实现应保尽保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利用的基础性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到2020年底全市现状耕地面积为243万亩,数量极其有限,质量集中在5-7等,布局集中在远郊,近郊分布相对较少。本市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统筹安排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坚持保护优先、底线约束、提质调优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地块——规划耕地保护空间”的耕地分级保护体系,并按照国家关于“三区三线”划定的工作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层层落实、精确落地,实现耕地数量、空间双锁定,带位置逐级下达耕保任务,做到应保尽保。
疫情严峻期间,耕地资源的利用优势充分体现,发挥了保生产、保供应的重要作用。崇明区三星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上海臻岛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趁着水稻“空档期”,选取了560亩土地迅速抢种蔬菜,以种植上海市民喜爱的小青菜、杭白菜等速生型绿叶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市民的餐桌需求。奉贤区庄行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二期)所在区域范围内的上海金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疫情期间平均每日保障供应蔬菜3吨、鸡1000只、鸡蛋1吨(约670份,每份30个),大米5吨,鸽子400只。
近年来,本市立足资源环境紧约束实际,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0年至今,积极推进市级土地综合整治、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农用地整理等各类土地整治,多渠道补充耕地超过33万亩。特别是,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复垦90平方公里,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生态用地面积,而且调整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布局,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全市17个市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田水路林村厂综合整治,提升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品质,改善了乡村面貌。2022年,本市印发《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探索在全域范围内实施田水路林村厂综合整治,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新时代超大城市乡村发展能级和人居环境品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8个以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为主要基底的郊野公园,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充分发挥耕地景观生态、农耕文化教育等多元功能。不仅锚固了全市重要生态空间节点,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游憩需求。正在推进的郊野公园功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更是使得郊野公园正在从市民休闲的“新去处”向“好去处”迈进。此外,上海通过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式,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在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202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研究形成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印发《关于本市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加强耕地保护的若干意见》和《本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试行)》,建立了以全域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全要素自然资源为管制对象,以审批、核准、备案、监测监管等为管制手段,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管理模式。将原来主要管控建设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拓展到更全面的地类要素,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为确保严守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制度保障。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等部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指导各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努力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