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之中。本报记者 袁婧摄
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将决定着一座城市面对风雨来袭,如何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又如何“斗罢艰险再出发”。
经历疫情考验而恢复常态化工作生活的上海,再提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再看城市软实力,这比起以往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为那些在抗疫中拼尽全力守护同胞、默默奉献守望相助、坚韧不拔日拱一卒的平凡人点赞,更为站上新征程,奋力夺取新胜利的一整座城市加油鼓劲。
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经受住疫情考验的每一个我和你,也将更好地理解:“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创造出来的,也要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更好展现出来。”
过去一年,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上向善向美蔚然成风;同时,结合人民城市建设,让文明变得“更给力”,充分助力民心工程民生实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当下,上海将坚持不懈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厚植城市精神,永葆不懈的追求、澎湃的活力、宽广的胸怀,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一座城市的精气神,就是我们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信心与底气。
涌动在志愿服务中的大爱与精神,就是城市的光
金山工业区高楼村的马欢花家庭,曾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此次抗疫,马欢花带领一家三代人,成立“尖刀连”防疫队,组建志愿服务群,与206名党员群众24小时待命,构建党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的疫情防控体系,守护家园。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累计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超过1.85万个,招募疫情防控注册志愿者超过64.39万人。每天上岗志愿者超50万人次,累计服务超6500万小时,人均服务超100小时。
而涌动在志愿服务中的大爱与精神,更是在每一个平凡个体身上涌现。
比如,古稀之年的武银屏阿姨,在社区志愿服务中不慎感染后,又在方舱当起志愿者。她那理性、平和、包容的声音,安抚了一众人的焦躁,更还原出一个普通的、鲜活的上海市民形象。
眼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市精神文明战线协同推进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上海都憋着一股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选树典型礼遇模范,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就在上个月,黄浦区豫园街道蔡美英阿婆家获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蔡阿婆和随迁子女小岚的深情故事,感动着老弄堂可爱里的所有居民。此轮疫情以来,社区里不少租住于此的外来务工者纷纷站出来,“把大家的事儿,当自家的事儿来做”。在大家努力下,这个防疫先天条件较差的老城厢社区,成功守住了家园。
去年11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来自上海的曹鹏、汪品先获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赵红娣等8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过去一年,上海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积极选树道德模范、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爱、可学,就在身边,贵在日常。上海更以“礼遇道德模范”为抓手,润物无声激发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让凡人善举蔚然成风,人人都是文明风尚的引领者、示范者,城市精神品格的传播者、践行者。
今年,本市还将推动关爱礼遇先进典型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活动,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人民城市同频共振
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之中,深刻塑造了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也为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思想感召、价值引领、文化滋养。
过去一年,全市建立党史和理论宣讲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机制,通过创新文艺党课、经典诵读、人文行走、红色巴士等,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8万场,以思想引领人,塑造新时代市民新形象。
这样一种初心使命,也引领着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赋能人民城市建设。
去年,全市组织开展“圆梦新时代,为民办实事”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广泛收集民生需求,形成包括助老智能手机教学、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小区老旧设施维护改造等在内的100个重点项目。在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基础上,依托园区、商区、楼宇、公园绿地等资源,开展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今年,全市精神文明战线将打造“一圈一带一群”,即“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一江一河”文明实践带、“五个新城”文明实践群,以其为抓手构建文明实践综合体,将文明实践与百姓民生、公共服务深度对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人民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