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电商平台“6·18”大促就到了关键冲刺点。美妆品牌林清轩和隆力奇都很急:上海自6月1日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离“6·18”不过半个多月,如果供应链能快速修复,企业还能抓住“6·18”商机的尾巴,稳住现金流,让经营回暖。
保证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是经济运行的安全底线。上海加速复工复产之后,企业赖以生存的供应链究竟恢复得如何?因疫情失去的工期还能追回来吗?疫情造成的“堵点”完全消失了吗?记者近日带着上述问题走访了沪上多家企业,受访企业负责人都表示:暂时“松了一口气”。
问题一:上游供应链恢复了吗?
原材料供应正常后,工厂已开足马力生产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在朋友圈记录了工厂生产链、供应链复苏的每一个节点:5月30日,开启非闭环复工复产模式;6月1日,500多名员工应到尽到,复工率达100%;6月6日,产能恢复至疫前水平;6月8日,开启120%产能模式。如此预测,至9月底,两个多月的停工停产损失就可以追回来了。
这家外贸企业在上海有三家工厂,其中两家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一家在崇明区东平镇。3月停工前,企业今年外贸业绩同比增长40%,产品供不应求。“4月和5月,我们共积压了近千万美元的订单。”张斌最关注的是供应链恢复带动生产端的恢复。5月初,企业被列入复工复产“白名单”,但因原材料供应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一度受阻的跨省物流几乎让工厂陷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好在6月1日复工复产之前,苏浙两省货车可以进入上海,随后全市区域内工厂之间也恢复了物流,供应链“堵点”消失,工厂“满血复活”。
比思乐得更急的是美妆品牌林清轩,“6·18”大促“箭在弦上”,如何为促销备足货是企业经营的当务之急。4月和5月,原本是生产最忙碌的时候,受疫情影响,林清轩位于松江区的工厂只保留了一条生产线,虽然约20名工人封闭管理满负荷生产,也只能满足20%的产能。“当时我们做了调整,只保留明星产品山茶花油的生产,其他产品的生产都顾不上了。”品牌创始人孙来春说。
更令孙来春焦虑的,是原材料供应问题。化妆品生产的原材料更为多元和复杂,比如,第三代和第四代山茶花润肤油中就有一种原料主要依赖欧美进口,疫情导致原材料告急,库存能维持的时间较短,这会使得企业在即将到来的销售高峰面临大面积断货的风险。孙来春告诉记者,企业主动调整节奏,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从德国分货、找货代、安排航班,最终将急需的原料送到上海。6月初,松江区的林清轩工厂全员复工,产能已恢复到100%,孙来春提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总算抓住了‘6·18’的尾巴,供货危机解决了。”
问题二:库存消化还顺利吗?
赶在“6·18”前恢复物流,大促冲刺有底气了
有企业牵挂供应链的上游,也有企业为供应链的下游着急——库存消化和末端物流。
“每年‘6·18’大促占到公司全年销售额的20%左右,其中仅上海和北京两大区域就占整体销售的四成。如果6月上海和北京的销售和物流都没有起色,我们就亏大了。”说这话的,是隆力奇电商总监夏文强。
隆力奇代表了一批日化企业的供应链模式——生产工厂在长三角,销售中心和消费主力都在上海。夏文强说,隆力奇产品受季节影响较大,“6·18”大促的主力产品包括沐浴露、花露水以及部分清洁类产品,今年一季度已完成订单量的预估和备货。4月初上海实施封控后,隆力奇品牌与京东合作,临时启动杭州仓,绕过上海解决了一部分物流发货问题。
6月1日,上海开始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随着物流逐渐通畅起来,上海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快速恢复。夏文强说,企业立刻进行调整,在各大平台上增加了流量投放,“我们预估,销售量将增长50%,而截至5月底,只增长了15%。库存消化就靠最后这几天的冲刺了。”
“经过2020年的疫情,我们在库存周转和末端物流的配置上有了经验。”孙来春则对消费端的供应链较为乐观,“原有货品,4月已分散至浙江义乌、湖北武汉等地的仓库。得益于数字化远程系统,80%至90%的全国订单可以通过外仓发货。”6月上旬,隆力奇品牌在上海的24家直营门店已全部复市,意味着本地消费的供应链也在逐渐恢复。
问题三:供应链“堵点”完全消失了吗?
零部件“堵点”被“置顶”解决,首批“锁单”车辆已下线
6月,也是上汽集团“一号工程”的智己汽车首批产品向用户交付的关键时期。
汽车业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牵一发而动全“链”,供应链和物流环节的稳定畅通是复工复产的生命线。4月18日,智己汽车生产基地上汽临港工厂率先开启单班生产,打通供应链和物流运输堵点的任务随即被“置顶”,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造成的产能损失补回来。
智己汽车供应链总经理王建峰介绍,智己管理层和采购、供应链等核心部门协同作战,迅速与供应商建立密切的远程管理模式,通过视频监管零部件生产状况,随时发现和解决生产开发中的瓶颈问题,“在云端帮助供应商验证、改善产品质量,保证零部件高效、高质量生产”。
打通物流环节的堵点,上汽集团此前在上海周边设立了多个中转站点,无法入沪的供应商物流车可以在宁波等站点卸下零部件,再由上汽集团拥有通行证的车辆统一运往临港工厂,从而解决零部件运输堵点。
坚守生产一线的员工们明显感到,进入5月后,随着更多零部件进入工厂,生产节拍全力加速。5月底,临港工厂启动双班生产,智己L7首批“锁单”车辆已下线,后续订单正在加速生产和报交,将如期在本月中启动面向全国用户的首批交付。
但不少企业在采访中也表示,尽管眼前的“堵点”消失了,但中长期的供应链困扰尚未完全消除。隆力奇就明显感觉到,由供应延缓导致的资金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每月的固定成本需支付,但工厂短暂停工,原材料延迟到位,生产计划后移,容易导致资金无法快速回笼,资金周转可能从过去的30天变成现在的90天,会给企业造成中长期的压力”。
作者:徐晶卉 周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