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海上,适应多种发射环境;一个月两发,适应高难度、高频率的发射需求。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简称“长十一火箭”)实现了一次次发射成功,让商业发射市场越做越大。在今天(30日)长十一火箭海上发射成功背后,中国火箭研制团队针对商业发射市场做出了哪些努力?
无陆基测控实现海上定位
火箭院长十一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设计人员何轩介绍,与传统的陆地发射相比,海上发射需要在动态条件下满足火箭发射定位定向,完善无陆基测控、测发保障支持,还要克服盐雾、霉菌等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他们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仿真计算和地面验证,突破了高精度导航基准自主定瞄、柔性牵引起竖的载荷动平衡等技术,取得了海上首飞的成功。随后,该团队不断优化海上发射技术流程,提升了海上发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今年4月,海遥三火箭出厂时,长十一火箭各系统和总体负责人仔细对照着一项项要求明细确认表格,这也是院首次在型号产品中试行确认制方式。火箭院长十一火箭型号办调度组组长郭源介绍,面对多形式、多发射场、高密度发射形势任务带来的挑战,除了技术上的探索,团队还一直积极探索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型号的“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全寿命”管理,为保证成功增添砝码。
小卫星搭车、高密度发射
日益增长的商业航天发展需求面前,小卫星通常需要寻求搭载发射。火箭院长十一火箭总体设计师董晓彬介绍,多颗搭载发射卫星的最佳工作轨道难以统一,卫星间的结构协调和电磁兼容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制约了搭载发射的选择范围。为此,长十一火箭实现了灵活通用、快速集成的星箭接口设计,可兼顾国际标准与特殊需求。
为了满足卫星高密度发射的市场需求,火箭研制团队积极探究基于高密度发射的火箭小批量研发新模式,并实现了两发火箭的交错式总装测试、同步出厂评审。该团队创新采用项目承包制,实施发射场工作卡片式、表格化管理等,不断优化发射组织模式,减少发射场人员数量的同时,固化发射场工作流程,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发射任务。
一对一服务,履约周期短
为提升火箭的市场反应速度,他们从项目集成设计、总装测试、发射场流程等方面开展精细化项目管控,实现了履约周期不超过半年,总装测试不超过1个月,发射场有效工作时间不超过10天。此外,长十一火箭还紧瞄市场需求,协同用户开展星座组网任务规划,提高组网效率和效益。
火箭院长十一火箭副总师张鸣介绍,星箭的组合涉及弹道、制导、电气、结构等多个专业,如果每个分系统的设计人员全都参与和用户方的协调,显然十分繁琐,且容易出现差错。为了更好地贴近市场,为此,他们为每一发任务单独指定一名经验丰富、业务全面的星箭协调员,充分发挥多专业技术支撑的优势,确保各项接口和技术指标高效协商确定。
作者:沈竹士 通讯员刘莎莎
图片:史啸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