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鞭炮声中,象山县石浦镇东门渔村村民潘国聪挤进庆祝的人群,兴奋地拍下了舱内黄鱼的照片。
1月15日傍晚,当浙象渔31088船携160余箱野生大黄鱼缓缓靠岸,小渔村沸腾了。到港后经过称重计算,野生大黄鱼有2450多公斤,几乎单条重量都在0.5公斤以上,最大的单条重量超2公斤。
“去年,在同海域也有人捕获上千斤野生大黄鱼,今年更是从捕获数量到黄鱼单体重量都超过去年,说明野生大黄鱼的自然群体有恢复的迹象。”对于“野生大黄鱼资源是否正在恢复”这一疑问,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特级专家严小军研究员作出了回答。
保护“海上粮仓”组合拳渐收成效
据船老大林海平回忆,1月14日晚10时许,他和船员在东海165—7海区作业,起网后大家都惊呆了,一眼望去金灿灿一片,“咕咕咕”地叫着,入眼除了小部分鲳鱼、乌贼外,基本都是大黄鱼。当晚,经与4家批发商商谈,最终以957万元的总价成交。
“渔民能捕到如此多的野生大黄鱼,与多年来政府不间断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与保护渔业资源密不可分。”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方跃表示,东海是我国富饶的“海上粮仓”。1995年开始,国家实施“伏季休渔”,象山建立渔业、公安、市场、港航等多部门协同、陆海联动的海上陆上联合执法机制和执法队伍,全方位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2014年始,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浙江渔场修复振兴”专项行动,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此外积极实施“减船转产”政策,十三五期间减船498艘,一系列的“组合拳”让海洋渔业得以修复。此外,象山县持续开展增殖放流,累计在东部海域放流大黄鱼、乌贼、虾类等各类水产苗种15.5亿尾,并在渔山列岛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野生大黄鱼保护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对于此次捕捞“成果”,严小军分析认为,所谓“野生”大黄鱼定义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原始的自然种群野生群体,第二种是人工增殖放流在海洋中生长的原代群体,第三种是人工增殖放流的种群经过自然产卵产生的“第二代”群体。
“目前,我们尚无法确定此次捕获的野生黄鱼属于哪种群体。对于渔业科研人员来说,更希望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群体数量的增多,这说明我们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他说,“近年来,通过基因分析,浙江本地‘岱衢族大黄鱼’的种群数量远远高于外地黄鱼种群的数量,可以证明增殖放流与海洋生态修复有很大关系。”
消失多年的野生大黄鱼资源终于有了恢复的迹象,这是浙江乃至全国海洋渔业人多年的期盼。但严小军也提醒,应当在兴奋之余更加冷静看待这个消息,“大黄鱼资源还处于十分稀缺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化捕捞的水平。我们在大黄鱼资源修复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久久为功。特别是在政府保护之外,全社会都应当继续提升保护大黄鱼的意识,还给大黄鱼一个更加友好的休养生息环境。”
吾海吾鱼,让我们一起来呵护好这希望的火苗。
作者:刘海波 蒋萍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