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引发各方关注,而台风“烟花”正向浙闽沿海逼近,将为上海带来较大风雨影响。今天举行的上海人大代表论坛聚焦“强化城市安全共治,推进《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修法工作”。与会代表认为,要在超大城市安全防控中践行“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特别是结合当下“两张网”的建设,在提升智能元件前端感知水平之外,还要设计好精细化的应用场景。“未来的城市安全比拼更是一种算法的竞争和应用的适配,直接影响预警预判的精准性、科学性”。
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对此,市人大代表徐存福指出:生命体另一面指向的正是愈加复杂的零部件,“每一处设备设施都有自己的‘寿命’,不仅要定期维护检测,更要确保不会超过使用期限。”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也认为,城市运行中一定要找到短板、弱点,谨防“花大钱救灾、花小钱消险”。
实践中,上海将许多智慧场景纳入“一网统管”。去年12月,上海探索推出市民参与治理、共建共治的轻应用模式——“随申拍”。作为12345上海城市运行市民感知平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今年6月底,该应用共受理市民诉求5735件,月均受理898件,平均增幅20.4%。
市人大代表许丽萍长期关注城市安全议题。多年前她提交的一份代表建议中就曾这样定义:城市安全就是一张精密网络,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能引起风险事件,容不得半点侥幸。在她看来,此次《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修法的重要意义在于排摸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盲点、薄弱点。
显然,通过增加、维护智能感知设备和市民参与共治,还远远不够。
许丽萍就此提到了“算法竞争”。她说,基于大数据开发的不同应用场景是否能起到作用,关键就在于背后算法是否适配。比如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玻璃幕墙、深基坑等个性化智慧管理应用场景等。从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数据到预期目标,需要算法专家绘制出更精准的现实路径。据了解,相关部门已出台许多应用场景,并向包括高校在内的诸多智库招募算法专家。许丽萍认为,还需要行业专家、算法专家跨界配合,根据现实应用中的堵点难点,精准各个击破,实现“有效”。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