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几次刷痰盂罐了,以后想刷也没得刷咯!”杨浦区大桥街道周家牌路居民区里,65岁的汤阿姨一边洗刷着痰盂,一边玩笑着说道。
最近,杨浦区旧改不断传来好消息!继7月17日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正式签约首日高比例生效后,大桥街道89街坊今天也迎来了“二次征询”正式签约首日。该地块是杨浦区旧改征收以来单体体量最大的基地,共有2953产、3000余户,截至23日8点整,已累计签2939产,签约率高达99.53%!
杨浦区大桥街道89街坊位于杨浦大桥下,东至临青路,南至杨树浦路,西至松潘路,北至周家牌路,总建筑面积92284平方米。这里房屋结构破旧,生活空间逼仄,安全隐患突出,居民“盼拆迁盼了几十年”,如今终于一朝梦圆。
89街坊征收基地的签约成功预示着杨浦今年征收1万户的目标实现指日可待,将有更多旧里居民能够早日搬离老旧房屋。
截至23日下午4点,89街坊已签约2929户,签约率达到99.19%
层高不足1.2米,一辈子没在家里直起过腰
89街坊里的房屋大多是石库门和广式里弄,一个小小的门洞里,前楼、后楼、客堂间、亭子间、二层阁、三层阁……这些本该是一幢石库门的不同房间,却住着四五户不同的人家。
汤阿姨和老伴儿住在“前楼”和“三层阁”,每间面积都不超过10平方米,这样两间小小的屋子里,最多的时候住了近十个人。“我们这两间还算楼里条件最好的。”汤阿姨指着木楼梯一侧的一扇小门向记者介绍,“二层阁”是楼里条件最差的一间,层高不足1.2米,许多住在这里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在家里直起过腰。
再过两天,汤阿姨就要搬去位于美兰湖的新家,和女儿一家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要离开住了40多年的老宅,汤阿姨还有些不舍。临走前,汤阿姨和两个要好的“小姐妹”坐在屋子前“嘎讪胡”,珍惜这最后的相聚时光。
今年70岁的陈洁出生在周家牌路居民区一间16平方米不到的房间里。这间百年老宅见证了她们家四代人的生老病死。2008年退休从插队落户的江西回沪后,陈洁和瘫痪在床的弟弟、女儿、侄子住回了这里。为了增加居住空间,他们搭出了一间阁楼。陈洁和弟弟住在一楼,女儿和侄子住在阁楼里,中间拉个帘子。因为家里空间小,陈洁都请不到阿姨来照顾瘫痪在床的弟弟,只能亲力亲为,在弟弟床边架起的折叠床上,陈洁一睡就是7年。
虽然现在房子里只剩下陈洁一人居住,但因为长期照顾弟弟,陈洁的腰间椎盘滑脱,前两年做了次大手术,行动多有不便。随着89街坊“二次征询”通过,陈洁终于可以告别“爬阁楼”,开启全新的晚年生活。
这个不到3平方米的小房间是陈洁家的厨房和浴室
化解矛盾,“老书记”搭起“连心桥”
由于89街坊房屋历史悠久,户主大部分已经年迈或去世,共有产遗产纠纷矛盾比较多。因此,“家庭内部意见不统一”成为很多家庭迟迟不签约的主要原因。
面对困难和挑战,大桥街道党工委将近年来旧改工作中总结成的“好经验”固化成“好制度”,推出了“老书记工作室”、“心桥工作室”等调节机制,在家庭成员之间和居民与征收公司之间搭好“连心桥”,解开居民们的心结。
今年58岁的张翠红曾经是周家牌路居委会主任,刚刚退休2年。这次89街坊旧改,她和另外两名“老书记”组成了“老书记工作室” ,利用“熟人”优势和群众工作经验,协助征收公司、街道居委干部一起化解居民矛盾,在这次征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90街坊旧改,张翠红就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征收工作,对最新政策较为了解。更重要的是,她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原住民”,也是在居委会工作了18年的“老书记”。对她来说,协调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份“重点推进名单”,更是相处了大半辈子的“金乡邻”。
“原本见面就要‘打相打’的兄弟,经过调解现在都开开心心签约了,一起送来了锦旗。”张翠红指着墙上的一面锦旗对记者说,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很深,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此时熟悉情况的“老书记”们更懂得如何寻找突破口,以情动人,化解矛盾。同时,只要“老书记”们一出场,居民心里天然就对经办小组多了三分信任,大大推进了征收工作的速度。
另一边,大桥街道党工委还邀请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调解员、律师、志愿者等组成“心桥工作室”,“朝九晚九”驻扎在征收基地,随时为居民家庭纠纷化解提供法律咨询。
“决不放弃任何一户居民”
89街坊地块内空关户较多、人户分离情况严重,这给对征收政策的宣传普及带来了一定难度。加上地块内残疾人、精神病人、低保对象等特殊人群多,进一步增加了基地推进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为了减少矛盾风险隐患,街道和区旧改办坚持跨前一步、提早谋划。自基地一次征询开始,多次深入居委开展调研座谈,提前收集社情民意,掌握居民思想动态,加大征收政策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居民心理预期,全方位营造良好旧改氛围。
“在预签约未启动前,街道就已会同征收事务所、居委会对初步排摸出的226户重点户逐一过堂分析。”大桥街道四级调研员徐涛介绍,街道和区旧改在前期准备阶段全面排摸地块内每户家庭具体情况,将困难户、矛盾突出户等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逐一分析,精准发力化解矛盾,为顺利签约打下了基础。
区块内的华忻坊有这样一家三口,母亲是精神病人,女儿身患尿毒症,女婿是外来务工人员。母亲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好不容易答应的事第二天又反悔了。经过征收公司、街道推进干部、“老书记”反复上门沟通,方案终于谈妥。由于精神病人无法签约,需要女儿代理,但女儿每周3天需要去医院做血透……于是,经办人在“老书记”的陪同下一次次上门服务,最终帮助她们顺利签约。“每户人家都有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户居民。”华忻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剑妹说。
文:蒋竹云
摄影:叶辰亮 蒋竹云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