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世界会客厅——‘海上听潮’对话北外滩”系列对话第二场在位于北外滩的浦西最高楼白玉兰广场举行。本次论坛以“因港而兴,依水而盛”为主题,漫谈北外滩航运文化。
“上海下海下海佑上海,大山小山小山垒大山。”位于北外滩的下海庙,从最初供奉海龙王的神庙,到后来同时供奉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妈祖、城隍爷等多座神龛。在《下海庙志》编者杨泰清看来,这座民间神庙,早就有了海派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基因。
到了近代,1919年至1920年,中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首批青年就是于1919年3月17日乘日轮“因幡丸”(Inaba Maru)从北外滩汇山码头出发,毛泽东前往送行。此后至1920年底,共有20批远洋轮船从黄浦江畔各处码头起锚,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怀揣追求真理、振兴中华的梦想远渡重洋,上下求索。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主编沈思睿认为,如果能够“打捞”出更多当年赴法留学生在此留下的历史细节,对浮现北外滩的航运文化将有深刻作用。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三强,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殷明认为,排名并非衡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重要指标,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关键是从“港本位”向“航本位”转变,强调传统航运要素与金融、法律、咨询、研发等相关要素的融合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 19号文)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十四五”期间,北外滩将努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他建议,今后北外滩要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生态航运中心、智慧航运中心、知识航运中心三者的有机统一。可以通过筹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打造航运界的“达沃斯论坛”,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同时,抓住航运产业在无人船等方面的重大转型机遇,加紧制定空白领域的中国规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才是真正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力的突破口。他也期待,未来,几无生产岸线的虹口北外滩能成为全面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脑”。
北外滩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三级调研员赵亦农用三个词、六个字概括北外滩航运文化——“智”,就是集聚智慧,引进国际最高端人才;“融合”,就是要把航运业和金融业结合好;“再飞跃”,要建立在传承文化基因、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在里弄更新中留存记忆。他还表示,北外滩不仅是上海的北外滩,更是长三角和世界的北外滩,必须以包容、开放的胸怀谋篇布局。
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奇表示,北外滩正在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在这里,经典建筑与摩天大楼、历史与现代、经典与时尚、古与今、旧与新充分融合,和谐共生。未来,虹口将把航运文化融入北外滩文旅产业,做好江岸联动大文章,让游客在上岸的短暂时间里,也能深入体验虹口文化。
本次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航运交易所指导,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北外滩街道、虹口区档案局、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海派文化中心联合主办。
作者:单颖文
照片:海派文化中心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