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买买买”与文化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作为“品质生活直播周”的组成部分,为期一周的“慧生活”杨浦滨江文化市集,今天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开启。
当文化与消费相碰撞,传递出的是不一般的“买买买”。对许多人而言,来这里,收获的可不仅仅是文化市集里的各种好物,赏演出、游滨江、看江景,在尽享购物盛宴的同时,感受到的还有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当品质成为生活的底色
特色文创,无疑是拉动文化消费的一张名片。当文化浸润在日常的消费之中,人们的生活也随之被印上了“品质”的底色。徜徉“慧生活”文化市集,不时能发现各种匠心独运的文创产品。
一双巧手剪出万千世界。走到市集里的剪纸摊位,本想走走看看的朱莹挪不动脚步了,当场就定制了一幅生肖剪纸。拿起一把擦拭得锃亮的剪刀,“摊主”邓美生一口应下,刀随纸转,短短几分钟,活灵活现的猴子、憨态可掬的小猪呼之欲出。捧在手中,朱莹赞不绝口,“我要用相框装裱好,作为送给父母结婚纪念日的礼物。”
“剪纸是我从小的兴趣爱好。”邓美生告诉记者,剪纸分为剪、刻、撕三种技法,自己最擅长的就是用剪刀创作。这些年,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也给邓美生带来新的创作灵感。比如,他的创意萌版剪纸,就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为年轻情侣剪纸时,细心的邓美生还会在两个人的卡通肖像下剪上他们的名字,收获点赞无数。此外,这些年,剪纸的各种衍生品也应运而生,以剪纸图案为底板,所开发的冰箱贴、书签、立体贺卡等产品也都颇受市场的欢迎。
走近刀尖上的工艺,市集里的“洱木艺新”绝版木刻摊位前,也是人头攒动。一个完整的绝版木刻包括构图、画稿、刻板、印画等多个步骤,来自上海东方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青年教师鲍婧悦,正向人们展示制作绝版木刻的关键一步:用滚筒给木版均匀上色,抽出一张白纸轻轻盖在木版上,接着拿起马莲转圈式地在白纸上磨压,直到力透纸背;最后捏起白纸的左上角,慢慢掀开,一幅栩栩如生的炒茶图立即出现在眼前: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拉祜族老人正用双手翻炒着茶叶,一旁的小铁皮炉上的水壶嘟嘟地冒着热气,而墙上挂着的则是拉祜族的吉祥物葫芦。看着一幅生动的木版画,许多消费者不禁心动,,而一些小朋友更是跃跃欲试。
鲍婧悦告诉记者,绝版木刻是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普洱出现的一种版画创作的新技法。为了让这一古老文化得到传承发扬,上海东方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专门开设了课程,并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进行了改进。比如,年纪小的孩子可以选择先在蓝印纸上描画,然后将画印在木板上;年龄大些的,则可以直接三角刀、圆口刀等工具,将构图刻上去。她说,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学会一门技艺,同时也可以锻炼小肌肉、提升注意力,更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打造线上“永不打烊”的文化消费集市
虽然白天一度大雨,但仍浇不灭“慧生活”文化市集的热度。
“小市集”推动“大文化”,除了在现场买买买,主办方还推出了“申邻里”智慧社区网络服务平台,将市集里的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农特产品、扶贫产品、旅游产品等都搬上线,打造线上“永不打烊”的文化消费集市。当文创产品、文化产业与在线新经济的紧密融合,文化消费新空间也不断被打开。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也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对许多人来说,此次文化集市的举办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也同样好逛。
红房子、高水塔,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裕丰纱厂,1949年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厂,也就是许多人熟悉的“国棉十七厂”。这里曾留下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逛完市集,建筑专业毕业的赵小芬就专程留出时间逛起了园区。清水红砖外墙,成片的锯齿形建筑一字排开,没有了昔日机器的隆隆轰鸣声,如今的这里被打造成时尚秀场,活化了的工业遗存褪去斑斑锈迹,重新焕发生命,“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而在许多定海路街道居民的眼中,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不仅是年轻人爱逛的时尚地标,也是他们的青春故乡。市集刚刚开张,沈荷英就和邻居结伴兴冲冲地赶来了。来自杨浦对口帮扶地区的正安白茶、道真花椒,都是大家购买的首选。沈荷英更是一眼相中了国货潮品“海螺衬衫”,掏出手机喊老伴赶紧来,“海螺衬衫,最挺括的就是领头!”
既要逛市集,也不误看江景。一圈“买买买”后,看着雨势逐渐转小,大家又开始商量先把“战利品”放回家,再到杨浦滨江转一圈。“我们天天都要去逛的!”市集里,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社区居民当场为滨江“带货”:“现在的杨浦滨江是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如果用一个字总结,那就是——赞!”
作者:邵珍
照片:叶辰亮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