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虹桥香事馆的吴清,我们今天来讲一下传统香药对于防疫的作用。古人闻香避疫的传统由来已久,避瘟香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我按照传统医方‘逼虫香’‘避瘟丹方’还原制作了这款避瘟香……”一间雅室、一篆香、一位非遗传承人,和以往面对面的闻香体验不同,这是不久前长宁区江南文人传统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在“文化云”直播平台进行的“闻香避疫”讲座,当天有超过八万位观众在线围观。
闻香“云”课堂上、观众远在“云端”,体验感却丝毫不差——兴之所至,还可以直接下单“买买买”这款古方避瘟香和避疫香囊。
直播灯亮起 中药材成了“主角”
架起三脚架、打开直播灯,地处新虹桥中心花园绿地深处的上海首个“非遗综合体”虹桥香事馆,瞬间变成了直播间。藿香叶、石菖蒲、甘草、薄荷等中药材一字排开成为“主角”,配上吴清幽默风趣的解说,将不同香料的讲究、医方历史等娓娓道来。
“制作避疫香囊,藿香叶要用船碾、公丁香要用药臼,每个香包要装8克药材。古代香包都是红色的,这是由于古人相信火能避邪……”弹幕里则充满了“真香”“涨姿势”“求同款DIY材料包”等留言,颇有些穿越之感。
受疫情影响,非遗传承人们也在“云端”动起了脑筋。虹桥香事馆坐落在新虹桥中心花园的湖心亭,曲径通幽,以往人们在逛公园的同时能在这里欣赏香事器皿,体验各类传统香事课程。今年闭馆期间,吴清也动起了网络直播的念头,他精心选择了课程主题,特别开设了传统香事礼仪、调香技能、避疫香囊制作等线上课程,将非遗更加实用、生活化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传统香事是一项极具体验感的活动,尤其注重“闻”,为了弥补“云端”这一缺憾,吴清在直播课里穿插了图片、视频演示,还有制作精良的古风动画,让网课更加直观生动,身临其境。
观众的反馈也令初试“非遗主播”的吴清倍感欣喜。“直播间、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不少人来问,还有人专门跑来询问香事馆何时能复工,希望能实地体验一把文人香事的仪式感。”在直播的同时,他的微店也“爆单”了——售价35元的避疫香囊成为最热卖产品之一,有散客,也有“团购”大单,自3月上线以来已卖出了数万个。
“云端”拓展 非遗传承新天地
把非遗体验馆开进公共绿地,让传统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这是长宁区探索的“非遗+文旅”的活态传承保护方式。近一年来,虹桥香事馆按时令、节庆策划展览,推出免费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吴清告诉记者:“香事馆地处虹桥经济开发区,除了附近居民,还有不少年轻白领前来,别致的非遗体验为忙碌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一份闲雅宁静的心境。”
“60后”的吴清本是室内设计师,因喜好历史,又修读了考古学专业硕士。他与香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曾先后拜古琴大师龚一、香文化研究者刘良佑为师,从“焚香弹琴”开始一头扎进传统香事中。除了研究史料,吴清还收藏了千余件香事器具、百余种香料,还沉迷于复原历代香方。
此前,吴清作为非遗传承人推广香文化的方式几乎都集中在线下:去各地做讲座,与学校、民俗文化中心等单位合作办展览、讲课,此次触网也令他获得了新启发:“日常一堂体验课,五六十人已是极限,而通过网络,受众人数被无限放大。有次朋友偶然将一些片段放上网,一时间有200多万点击量。”
就像最初研究香事一样,吴清也琢磨起“云”课堂,还在“云端”结交了一群年轻朋友,学习用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来推广非遗文化。接下来,他还打算直播更多体验性课程,手把手教大家制香。而通过直播引流、积累了更多粉丝的虹桥香事馆也将启动一系列以雅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之旅。“随着时代变化,香事不应该再拘泥于传统观赏模式,对非遗的最佳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焕发光彩。而直播的形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文:周渊 王宛艺
图:张伊辰
编辑:顾一琼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