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生力军,广大中小企业贡献了上海60%以上的税收。疫情之下,中小企业正处于生存发展“关键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来自科创板的一组最新数据令人振奋——自今年1月以来,上海已有包括奕瑞光电等在内的11家企业申报科创板,累计申报数量居全国第一。
为何这些中小企业能化危为机、逆势起跳?回顾他们的成长之路,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可以固化吸收,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培育出更多上海本土的“隐形冠军”?为此,上海市人大加速推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工作,并于今天专程前往位于大木桥路108号的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实地调研。
融资难、融资贵,关键在于增加企业数据供给
仔细观察这些有“底气”申报科创板的中小企业,不难发现,解决好“资金流”是关键。只有破解了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才有了发展“活水”,继而谋划更好的未来。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聚焦“专精特新”企业的“千家百亿信用担保融资计划”已累计发放信用贷款394亿元,其中发放信用担保贷款48亿元。同样截至3月底,运行不到半年的“科创企业上市贷”企业融资服务方案已助力1418户企业融资310亿元。
来自政府的专项扶持仅仅是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其中一种方式。在盘活市场资金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汪素南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坦率说出了为何如今许多银行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心理。
“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既难以获得,可信度也很有限。”作为上海公共数据平台首批试点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仅将该平台数据作为贷款审核、贷后监测的辅助参考。汪素南希望,未来上海公共数据平台能动态调整公共数据开放清单,进一步增加企业数据供给,以便银行将这些数据作为在线贷款审核的直接依据。
政府引导基金要更聚焦,股权投资要“加码”
政府引导基金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初期融资难,还撬动起了大量社会资本。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例,设立10年来,基金总募资规模超过68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倍数为6倍。一批优秀的独角兽企业、近100家估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均受惠于这一基金。
不过,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伟国表示,上海目前尚未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政府引导基金。他建议,应当为中小企业设立更聚焦的专门基金,培育和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除政府引导基金、专项补贴等方式外,股权投资也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沈伟国看来,股权投资可以在中小企业发展周期中持续支持、赋能,同时也能让企业分享创业成功后股权增值收益。他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从场地补贴到知识产权评估平台,全方位助企业做优、做强
“不仅要直接给钱,还要给服务、给支持”,这句话成为沪上越来越多产业园区、孵化器的共识。成立18年来,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已服务18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先后培育出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9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同济科技园孵化器公司总经理赵念看来,要想让小微企业活下去、活得好,就要降低他们的整体运营成本,从而吸引更多人愿意创业、能够创业。比如,他建议,符合相关要求的小微企业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一定额度的创业场地房租补贴或者工位补贴。
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还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于他们而言,知识产权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不过,许多中小企业目前在知识产权转让和处置渠道方面仍存在较大障碍。有专家建议,应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转让交易平台,让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得更公允的市场价格,帮助他们实现知识产权变现、流通,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