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特殊方向盘,前进、倒车、加速、转弯,依仗5G技术“低时延”特点,随着记者的手势和指令实时动起来的,是远在1200公里外、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辆5G救护车上,患者“上车即入院”,院内急诊医生通过5G高速网络回传的车内实景远程视诊、指导,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走进“绿幕房”,依靠5G实时传输,身在北京的女团成员通过室内光纤将自身形象全息成像同步到全息舞台上,与身在5G港全息影院的姐妹“同台”献演……作为全球首个综合性5G应用展示联创平台,位于虹口区北外滩区域的“5G全球创新港”,已率先发布“5G+医疗”“5G+教育”“5G+金融”“5G+零售”“5G+安全”“5G+城管”“5G+文体”等十大场景的应用示范。
“由于技术一直在发展,5G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自去年9月10日开港至今,这里的展陈不断调整更新。”北外滩建设开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5G全球创新港”经营管理方北外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刘俊告诉记者,5G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现“万物互联”,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通,展厅中“5G+物联网”的应用展示即对此做了一部分呈现。
比如,展厅中5G赋能的远程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自动驾驶商用初期阶段,作为一项重要补充——当自动驾驶汽车出现异常时,通过远程人工干预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让车辆抵达人员不适宜到达的恶劣环境,特别是救灾、道路抢修等场景,以及无人区、矿区、垃圾运送区等区域,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再如,展厅中展示的洋山深水港“智慧港口”景象,就是通过搭载了雷达、视觉摄像头等感应部件的智能重性卡车,利用5G实时传导信号实现跟车打造的。据悉,这个中国移动、上汽集团、上港集团合力打造的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是国际上首次实现“5G+自动驾驶”重卡商业化落地,已通过40万公里的路测。经过实践,这项技术能将物流能力提升一倍,相当于再造一座东海大桥。
除了“5G+物联网”,展厅中的“5G+教育”也是一项人气颇高的应用。记者看到,在平板电脑上点选“我是老师”,可在课后了解讲课时每个时间点上学生的关注情况,据此对今后的备课、教学进行调整。点选“我是学生”,则可在5G双千兆技术的支持下,加入异地正在进行的远程教育课堂。去年6月21日,上外附中东校就通过“5G+教育”与云南师大丘北附中进行了一场西班牙语“双师课堂”互动教学。在教室内部署的三个高清摄像头,可智能切换教师讲课、写板书、学生起立答题场景,提升两地远程教学的互动与共享,推动实现“教育扶贫”。
刘俊告诉记者,目前5G港仅一楼二楼展厅对外开放,三楼正在装修,将迎来“华为-上海5G+ XR创新中心”,利用5G高速网络,联手推动VR(虚拟现实)行业向多领域、多行业推广。“我们对5G港的定位不只是展览中心,更是应用研发中心。”他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做深十大应用场景,构建更全面的产业链,“特别是要拓展更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5G应用,提升这项新技术带给老百姓的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作为打造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5G成为虹口区栽下的“梧桐树”,在该区落户的企业都可享5G带来的福利。复工复产后,虹口区78号地块正通过5G技术实现“人”“物”在线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大大提升了工地的现场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协同管理效能。本周,搭载5G设备的无人船也将下水开展河道监测,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公共安全等实现“一网统管”提供实践成果。
据虹口区科委介绍,近日《虹口区5G产业培育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发布。虹口区将继续布局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等领域智能化深度应用,力争把北外滩区域建设成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区。
文:单颖文
视频/图:周俊超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