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各大墓园拥挤的人潮以及熙熙攘攘的接驳车。疫情之下,各大墓园采取预约制限定入园人数。然而,记者从各大墓园获悉,预约祭扫现阶段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截至目前,清明高峰日(4日、5日、6日)几乎都已预约完,而剩余的非高峰日则仍有大量余额可供预约。其实,不少墓园在释放预约名额时已将市民需求考虑在内,在高峰日释放出相较平时更多的预约名额。不过,这些高峰日名额却依旧“一抢而空”。特殊时期,大家为何不能选择错时祭扫、云祭扫呢?
诞辰祭、周年祭,皆有历史可循
其实,市殡葬服务中心早在2013年起就开始在所属公墓单位(滨海古园、卫家角息园、徐泾西园、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汇龙园)推行 “六大节日错时祭扫”联动活动。错时祭扫的时间可以是六大传统民俗节日(上元/清明/端午/中元/祈圆/冬至),也可以是逝者的冥诞、周年、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今年清明,“错时”之需更胜以往。在公墓承载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错时”不可避免。其实,对逝者的诞辰祭、周年祭都有历史可循。《礼记·祭义》中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的记载,要求在长辈周年忌日素服哀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郑氏家仪》,在《家礼》的基础上增加了与忌日之祭意义相同的生日之祭。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呈小型化趋势,在大众化的祭祀节日之外,选择这些对逝者和家属有着特殊含义的时间来祭扫,更能贴切地表达对逝者的纪念,还可逐步构建更具有亲情温度的家风传承。
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表示,往年各大墓园常常需要在清明高峰日聘请“外援”来维持墓园秩序。受疫情影响,今年更多市民可以选择冥诞、周年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来悼念逝者,其实也是一次宣导现代殡葬文明和习俗的机会。
“云祭扫”的想象空间更大、互动感更强
同济大学教授丁长友认为,祭或祭扫是我国具有三千年历史的礼仪文化。历史上,人们上坟祭奠,先要整理清除荒草野蔓,周遭污秽,故先要“扫”。在形成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中,再进行“祭”,这一活动统称“祭扫”。在现代社会中,祭扫的含义更泛化。只要逝者还有人纪念、缅怀、追思,那么逝者就如同还在,虽然他们的自然生命终止了,但其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依然存在。
在传统墓地祭祀之外,如今出现了包括简约祭、诗文祭、花语祭、音乐祭、遗物祭、生平回顾祭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全新祭祀方式。
来自殡葬文化研究所的忻秉勇表示,“云祭扫”除了可以模拟传统的方式外,想象空间非常之大。如果在网上创建一个虚拟城市或小区,让电子数据构成的逝者在那里像在世时一样生活着,亲属可以随时与其进行互动,包括与逝者对话,给逝者打扫房间、添置用具等,那么这样的互动就会更逼真。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