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进出建筑工地,实时监测噪声扬尘,构件吊装可视化、无人仓采购储存……工程建设的要素被“智慧工地”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所有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都会被抓现行,发出预警督促整改。凡此种种,已成为上海建工在建项目施工现场上的常规操作。
所谓“智慧工地”,可以想象成让工地长出“眼睛”,看得见违章;“耳朵”,听得见噪音;“鼻子”,嗅得到隐患,构建起覆盖项目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多级联动管理体系。
在上海某地块土壤修复项目中,由琸域环境、研究总院等合作开发的全过程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集BIM技术、GIS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修复过程数据采集及自动化处理分析。现场画面、实时数据不断在现场的监控室大屏幕上跳跃、闪烁。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查看各个作业区的实时情况。
例如,在工地入口的实名制员工通道出入口设有闸机,并配有电子屏,滚动显示进出场人员的姓名、进出时间、工人人数等信息。配合劳务人员实名制等信息数据,通过人脸识别视频监控,可实时获取现场人员进出信息,在岗情况一目了然,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还会自动统计分析现场工人数量、工种,从而实现劳务用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现场环境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VOCs、恶臭、扬尘、噪音、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建立了扬尘同现场雾炮喷淋设备的联动机制,一旦系统监测到扬尘超标,将自动启动雾炮喷淋设备。VOCs、恶臭、噪音等超标后会立即自动进入到多级预报警推送协同处理,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和记录处理过程。在桃浦603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项目中,除了应用基本的智慧工地功能,琸域环境和研究总院一起就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过程中的异位堆场修复管理、土壤外运过程管理、地下水修复管控重点内容等进行了研发和落地实施。对环境修复项目的进度、质量、风险、环境、监测、监控以及施工核心业务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可视化平台、协同移动端、管理后台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设备管理、文明施工等实施在线监管,实现从现场检查向远程监控延伸、人员实地监管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让工地变得愈发“聪明”起来。
新时代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红利不再是建筑业的优势,节能降耗、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才是主基调,智慧建造作为数字信息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的产物,将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升级,提高项目管理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业步入“新时代”。通过推进“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最终实现让施工现场更安全,建筑品质更可控,让工人的权益更有保障的“多赢”目标。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以及5G技术、移动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与项目建设过程相融合,实现建造行为数据化、项目信息可视化、现场流程精细化的智能管理升级。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