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进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在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设施机制建设上作了多方探索创新。图为虹口区欧阳社区蒋家桥长者照护之家。 蒋迪雯摄
东姐最近遇到几拨外地客人,纷纷点赞上海,“有情调”“街道干净整洁”“市民文明素质高”“管理有章法,办事规范高效”“开放包容,各类展览和演出多”“到处是24小时便利店,半夜回家都觉得温暖、安全”……
难怪今天《人民日报》推出6块整版的上海特刊——“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特地以“创新铸魂温暖民生”作为特刊五版主题词。
据大江东工作室观察,上海的创新先行不只在经济层面,社会、民生领域亦着墨颇深。其间有“脑洞大开”,更有科学决策、规范操作、对标国际最高,从“小步快走”到逐一突破,从局部创新到系统集成,持续用力孜孜以求,积“高原”攀“高峰”,既“有容乃大”又用心用情,既有腔调又有温度,这才是上海的创新追求。
总书记为何称上海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又为什么说“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如今全国各地都在推广的“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为什么总书记首先是针对上海工作有感而发?
且请跟随大江东工作室,略探上海社会及民生领域有温度的创新举措。
从党的诞生地到党建新格局:支部建在楼上,服务送到线下
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一批党员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邵剑平摄
上海的最新“网红打卡地”,要算开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52楼的朵云书院。云中阅读,百年外滩岸线、浦东改革开放新貌转头可见,透露出这座城市将文化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在这座“中国第一高楼”,22层,还有一处特别的“会客厅”,中午时分,忙碌的“白领”、“金领”们会直奔这里,在休闲区健身、读书,在展示区学党史、听党课,在会议区鲜红党旗下学习讨论,或者,只对着弧形窗外蜿蜒流过的黄浦江发发呆……
这里,是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周边31.78平方公里陆家金融城内,252座高层楼宇鳞次栉比,仅上海中心就容纳上万名“白领”“金领”,近百家中外企业,九成为非公企业。五湖四海,如何聚沙成塔,做好党建?
相距五公里,窄窄的石库门里弄中间,是98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红色中国的火种,党的初心使命,在这座城市里,从未稍息。
在改革开放前沿做党建,上海也有开放创新思维:寻找与“白领”教育背景、职业习惯、兴趣爱好的契合点,把服务从线上送到“手机端”、线下送到“楼门口”。
商务楼宇党建、白领社区党建、区域化党建联盟……新做法、新模式、新名词不断。从传统领域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嵌入城市最活跃的细胞,党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党的网络遍布每一个角落。凝聚党员力量,为百姓分忧解愁——整座城市温度,因为党建红线贯穿而不断提升。
从“一网通办”到垃圾分类——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复制成全国“新时尚”
拉着行李箱,到每个办事窗口打开箱子递材料……从前上海办落户手续时常见一幕,已一去不复返。8月1日起,人才引进直接落户所需材料,从原来16-18项,减到最少仅需4项;留学回国人员落户,从原来22-25项,减至最少仅需5项——再也不用拖着箱子来了。
办事爽利的“密诀”,是2018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一网通办”——面向企业和市民所有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在新建的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统一归集纳入,公共数据由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截止6月28日,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超过1100万,实现身份认证、总客服、公共支付、物流快递的统一。平台已接入1674项政务服务事项,90%网上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有高新技术不难,化为城市发展的贴心应用却难。超大城市治理,千根针万条线,哪一根哪一条,都讲“精准”,既要有周密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细致、实事求是的落地操作,更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时放在心上、捧在手上。在上海,这样的“应用”案例很多。
上海外滩,一位交警在外籍游客指路答疑。乐凌浩摄
老城区人口密集,高空抛物危害大,取证查处难。怎么办?黄浦区半淞园街道高层建筑旁装上了高空抛物监测系统,一有坠物,会自动将坠物前后各三十秒视频影像存储下来,并发出提醒,民警可以迅速找到当事人,依法对其进行处理。
类似智能感知“神经元”,还有楼宇门禁安全系统、独居老人烟雾感应系统、灭弧式电器火灾监控系统等等,从楼宇门禁、水电气表到烟感、光感、窨井盖、消防栓全覆盖,背后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切实应用和社会治理思维的变革创新。
在上海,3300多个小区建成智能安防系统,基本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有效破解群租、高空抛物、乱停车等一批社会治理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依托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公安数据中心,上海110警情到场时间比过去缩短20%,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5%,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指数连续6年提升。
上海紫薇幼儿园小朋友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顾超摄
垃圾分类,是今夏上海新时尚。7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进入生活垃圾分类“法治时代”。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运动,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考验基层治理的“绣花”能力。
“月考”结果还不错:截至7月26日,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15%,比去年年底增加82%,可回收物增加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垃圾分类实效明显。
怎么做到的?一方面,全市大宣传大动员,小区撤桶后保洁员、志愿者、居委会干部轮流上岗,监督引导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另一方面,利用居委会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管住不正确投放垃圾者;体贴居民需求,方便不同人群,比如一些小区为部分住户的钟点工、夜班族开通门禁“副卡”,实行错时投放等。
从家庭医生到张江药谷——医改与科创,都将民生福祉举过头顶
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上海市卫健委供图
最近大半年来,全世界4000多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其家人,都在期待着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上市。2018年11月,该药顺利完成最为关键的临床3期试验,进入新药评审阶段,有望成为全球首个糖类多靶点抗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终结这一疾病领域16年无新药上市的历史。
重磅新药GV-971出自张江科学城内的中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基地张江药谷。这里,已孵化出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仅潜力独角兽企业就达70多家;20款药物通过海外上市审批,进军国际市场;我国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
从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到前沿基础研究的中国10大科学进展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芯片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原始创新、自主研发队伍中,都能找到“上海”二字。2018年,中国在三大国际权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原创论文中,上海科学家独占全国近1/3。最新报告显示,上海已跻身全球创新策源力引领者队列。
做基础研究的“大国重器”、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也做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制度创新设计的改革者、试验田,上海的创新脚步,走得稳,想得全。
以教育为例。2014年,上海一次性通过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成为全国率先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PISA等多个国际测评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教育均衡程度、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水平均为国际领先,被视为“上海秘密”引来发达国家争相取经。
参与中央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英国教师深入上海中小学课堂探索教育优质均衡的“秘密”。 上海万航渡路小学供图
上海也是中国最早试点、落实家庭医生制度的地区。2016年起进入家庭医生2.0版,即居民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基础上,选择1家区级和1家市级医院的“1+1+1”组合签约,已有700多万人签约,60岁以上及重点居民签约率超过60%;居民在“1+1+1”组合内就诊率高达71%,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8700多名家庭医生,常年为社区居民开展冠心病筛查、脑卒中筛查、慢阻肺筛查、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干预、长期照护保险评估、走进社区日托所和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等服务……
“世界难题”的医保、卫生健康体系设计,哪一步,不有将民生福祉举过头顶的坚持和努力,不是考验一座城市创新探索的勇气与智慧?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