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走向的南京路和延安路,贯穿起全市商务资源最为密集、商务主体众多、各类商贸活动最为频繁的两个中心城区——静安区和黄浦区。如何放大企业集聚优势,转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处于寸土寸金之地,两区把目光投向了总部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黄浦区域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48家;而在静安区,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1家,成为全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去年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贡献税收107.6亿元,户均税收产出1.42亿元。
总部经济,已经成为这两个城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提升区域能级的重要力量。
持续制度创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这两年,总部经济在静安区的“上新”速度值得一提:2018年至今,共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其中大中华区及亚太区高等级总部8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全球最大的牙科设备供应商西诺德;高端商贸品牌迈克尔高司、蔻驰;行业中流体处理优质泵和喷涂设备提供商领军者固瑞克等。静安区商务委主任林晓珏介绍,近年来,静安区以其独特地域和综合环境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管理模式,营造良好投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等举措,吸引了大批优质外资企业总部纷纷落户。
首先,制度持续创新。静安区于2017年出台《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部型机构和研发中心的扶持力度和服务措施,鼓励企业不断拓展功能、提升能级。
其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推企业做大做强。静安区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双减半”“双一百”工作,深化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首创性地推出“楼小二”“园区小二”,以优质营商环境,打造吸引外资新高地。
此外,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当好“店小二”,静安区还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通过积极推动建立总部企业高层与政府间的对话沟通机制,坚定了这些公司在沪加大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以总部“虹吸效应”,带动安商稳商
黄浦区,位于上海城市原点,是城市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开放一直是黄浦区的重要发展导向和主要经济特征,目前外资经济占黄浦区经济的比重接近50%。
今年上半年,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希迪凯环球信息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三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黄浦区。
作为中心城区,黄浦区区域面积相对有限,因此其主动聚焦总部经济模式,以总部“虹吸效应”带动招商安商工作。近年来,黄浦区积极拓展集中销售、研发中心、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吸引更多企业在区内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分拨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品牌培育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并努力推动总部企业升级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总部,推进总部企业数量、质量和能级再上新台阶。
今年3月,《黄浦区贯彻落实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举措 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出台,以50条开放举措聚焦四大方面。
一、提高经济开放度,促进市场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主要对接最新的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在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内,推动境内外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国民一致化待遇,将黄浦建设成为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全球枢纽。
二、提高金融要素集聚度,提升金融品牌辐射能力。包括落实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争取外资银行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等。
三、提高专业服务集中度,构筑更加开放的高端服务业产业体系。包括落实自贸试验区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实施范围要求,服务上海亚太重要信息枢纽建设等举措,主要集中在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人才服务、演艺服务、贸易服务等高层次专业服务业领域。
四、提高投资便利度,打造综合最优营商环境。包括扩展黄浦区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功能等,通过政府自我加压,进一步提升对企业的服务能级。
作者:顾一琼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