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检察官语音调取一组组证据,法庭内电脑屏幕上的一个个证据模块相应地“点亮”,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条,清晰地呈现在庭审各方面前。昨天(8月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运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简称“206系统” )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庭审中,“206系统”的证据链审查判断功能成为新亮点,其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形成并展现了初步证据链条,为庭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诉机关指控,2018年6月18日13时30分许,本案被告人李某因琐事,与被害人姚某发生口角。随后,李某至附近菜市场,偷得菜刀一把。后李某持菜刀,向被害人姚某头颈部、左肩背部猛砍数刀后逃逸。当日16时许,公安人员将李某抓获,并查获菜刀一把。2018年6月19日,姚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李某作案的过程不仅有现场目击证人证明,还被监控录像拍了个正着,属于现场目击型命案。对于这类案件,206系统拥有一套“7环13段”的证据模型。在法庭调查环节中,随着公诉人语音调取在案的笔录、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各类证据,该证据模型内一个个模块相应“点亮”,这代表证据被系统自动归位到了模型中的对应位置。当公诉人出示完全部在案证据后,证据模型中相应的模块已经点亮,屏幕上显示出完整的证据链条,展示了案件从案件线索来源、被害人身份、被告人到案经过、犯罪事实等全面情况, 相关证明事项和证明程度一目了然,清晰地呈现在法官、公诉人和辩护人三方面前。
据介绍,“206系统”此次升级的证据链审查判断功能,能够将案件证据材料与查证事项间建立关联关系,形成初步证据链条。这一功能大大减少了公诉人梳理证据的时间,也使整个庭审示证过程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法官可以根据证据链条的完整性情况,在庭审过程中快速对全案证据是否存在矛盾作出审查判断,不仅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突出庭审重点,更真正实现了“诉讼证据质证在法庭”,提高了庭审的透明度、公信力和说服力。
庭审中,206系统还运用证据审查功能,实现笔录等言词证据与音视频资料的快速比对发现了李某供述中存在的矛盾点。针对矛盾点,合议庭及时进行了追问,从而实现了“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强化了对证据的全面把关检验,提高庭审质效。
此外,“206系统”发现本案的扣押决定书等缺少见证人签名存在瑕疵,自动提示合议庭在庭审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审判长随即要求公诉机关当庭对瑕疵作出说明,并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查明。
一个半小时的庭审中,206系统较以往响应更加及时、系统功能更加强大,标志着“206系统”在“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者:何易 翟珺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