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红墙,是石库门建筑的标配,每一块墙砖,每一处转角,无不透着老上海风情的余韵。位于淮海中路街道的淡水路214弄便是一处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的老弄堂——丰裕里。
走进弄堂,看着挂在小区入口红砖墙上的艺术家李守白的海派重彩画《外婆屋里厢》,穿着旗袍的阿姨抱着扎着红头绳的小女孩,听着“叮铃铃”的自行车声,恍如隔世。
建于1928年的丰裕里,地处衡复风貌区5号地块,属于二级旧里。这一带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诗人艾青于1932年回国后居住在这里的4号楼,画家陶冷月在98号楼一住就是42年,并将其命名为“风雨楼”;这一带,地理位置优越,与巴黎公寓、松韵小区相连,同属41街坊板块,毗邻思南公馆、新天地、重庆公寓等知名地标。
居民存在需求,微更新迫在眉睫
近年来,衡复风貌区一直在进行微更新,前年,和丰裕里有着一街之隔的西成里成为了沪上首个架空线落地的石库门建筑小区,将更多的空间还给百姓。复兴中路514号的灰色小楼,目前7户人家居住于此,经过了改造,整体的外观更加舒适,一楼的店招也更加美观……那么,丰裕里的居民对于微更新有着怎样的需求呢?
近几年,在区房管部门的支持下,淮海中路街道全力推进公共厨房、马桶工程、光明工程的应改尽改,但丰裕里仍有9户居民手拎马桶。除此之外,石库门房子使用老旧木门,并且没有安装烟雾报警器和和消火栓,雨篷水斗门窗破旧,更是在小区里埋下众多安全隐患。
居民乱搭乱建和门前楼道乱堆物的情况比较突出,垃圾投放也令居民头疼,旧里原有10个垃圾桶,分布在不同的楼前面。若是住宅正好在垃圾桶附近,夏天总是被异味困扰。
丰裕里98号,即陶冷月旧居前面,有一片宽阔的公共空间。曾经,光秃秃的墙面破烂不堪,到了梅雨天墙面更是接近于“毁容”。这一片公共空间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真正地还给居民?也是这一带居委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为此,街道组织向居民群众发放问卷1000余份,对499户60岁以上老人逐户走访,进行意见征询,掌握实情;居委先后组织10余次听证会、座谈会,全面摸清居民需求;参与旧改设计的同济大学教授李彦伯组织学生进行入户调研,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反复修改、绘制丰裕里美好蓝图。
做减法,也做加法
近年来,淮海中路街道在城市更新方面,做“减法”,也做“加法”。前者即通过综合整治,拆除附着在建筑上的各类违法搭建,整治各类外露管线。后者对石库门建筑的门头、外立面进行清洗复原,还原建筑本真,让建筑象艺术品一样可能阅读,并在公共空间上做文章,打造“建筑可以阅读、弄堂适合漫步、社区始终有温度”的精典景观。
丰裕里在改造过程中聚焦民生保障类、环境改善类、小区安全类40个项目,完成路面翻修2050平方米、更换窨井盖400多个;改造公共厨房5处;拆除破旧水斗30余个、更换大理石水斗115个、更换雨棚120套;更换入户门122扇、更换小区铁门5扇;新装非机动车充电桩2处、翻新非机动车车棚1处;建设消防水喉33只、新装烟雾报警器255只、新装空气安全开关335个。
丰裕里还取消了倒粪站,通过在公共沐浴房增添倒粪功能,解决了剩下的9户居民手拎马桶问题,并重新设计制作门卫岗亭、垃圾厢房、宣传栏、防盗窗,增加小区绿化、长椅等。
丰裕里69号日前建成了睦邻中心。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设有独立卫生间、浴室、晾衣架,还有供残疾人洗澡的专门设施,为丰裕里极个别几乎没有独立卫浴的居民提供了方便。睦邻中心在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和隔壁的居民共用一堵墙,装修的时候总是担心会打扰到居民。但直到装修好,都没有遭到任何居民的投诉。看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心理着实感到欣慰。
艺术空间让石库门情结延续
微更新离不开文脉传承的需要。丰裕里百年清水红墙石库门老建筑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让历史建筑重现风貌,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石库门的情结如何延续?淮海中路街道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邀请海派艺术家李守白对丰裕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其绘制了一幅幅《母子情深》《雅堂香茗》《岁月留痕》在红墙砖的衬托下,给丰裕里增添了几份老弄堂的气息。
李守白对于98号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更是让本来脏乱的墙壁不仅成为了一处可以供居民晒太阳、闲聊的适宜场所,还成为了追忆海派情怀的著名景点,
李守白对清水红墙加以利用,通过裸眼3D、雕刻镂空等技术创作了石库门重彩画长廊文化空间,蕴含浓郁的老上海风情。到了夜晚,伴随着灯光的长廊更是夺目。长廊的另一旁,《踢毽子》《滚筒圈》等《上海童谣》系列艺术作品无不勾起老弄堂居民对童年时光的回忆。所谓“弄堂墙上弄堂景,石库门房话石库门情”,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记者了解到,丰裕里在改造的过程旨在“让人们从今天的红墙上,解读石库门情结,寻常百姓以百年穿越,走进石库门的弄堂生活”,今年将进一步修旧如旧。除此之外,毗邻的巴黎公寓、复兴中路南侧也将于未来进行改造。
作者:汪荔诚
摄影:陈刚毅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