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思南路 叶辰亮 摄
思南路不长,北起淮海中路,南至泰康路,约一千三百米。近代史百多年以来,思南路及沿线建筑的故事,由文人墨客、欣赏喜好者和旅游观光者撰写的文章很多,这就是思南路的魅力所在。
一
最近读钱军、马学强主编的《阅读思南》和晏秋秋专为思南路撰写《把世间百态,包容得没有烟火气,这是上海最有故事的马路》的文章,观“思南路上街拍”的视频,着实让人更多、更全面也更详实地了解思南路、思南公馆的前世今生,往事并不如烟。
围绕思南路为轴线,周边相邻的几条路及沿路街区中的优秀历史建筑,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纪初叶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汇集了独立式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别墅、联排别墅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近代公寓等中外多种风格和式样的建筑,坐落在道路的两旁。具有优秀历史建筑整街坊保留保护、开发利用典型和样板意义的,占地五万多平方米,以成片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等建筑的思南公馆,即时成为上海市中心的唯一,而展露出其独具特点的“旧貌换新颜”。在这一区域,宜居的街坊,林荫的马路,绿色的环境,特色的建筑,休闲的游客,使人们穿越在历史建筑风貌区之中,顿时就会有一种愉悦和惬意。似乎能感觉得到,每幢建筑都在诉说主人变迁的过程,都在叙述风风雨雨的经历。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筑就是城市发展的符号,是城市历史的载体,是城市人文的见证,是城市梦幻的寄托,也是城市故事一章章、一节节的解说。有故事的历史建筑作为重要因素而构成了这座城市适宜的温度。从高空俯瞰这一区域,精心设计和种植的行道树、路边绿地、庭园绿化以及年代悠久的复兴公园等与各类特色建筑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这些自然也就成为整个上海中心城区建筑绿化极具特色的风貌和景观。
二
在思南路上漫步,在思南公馆里闲逛,雨露与微风,游人与筑物,景点与长空,人文与地理,生态与环境,过往与现状等一直会让人肃然起敬,赞叹、感慨在欣赏中会不断地流露。散步在林荫道上不由自主地感觉到,空间变得日益阔朗和通透,生活可以如此自由和逍遥,一切纠结和烦恼会在过程中得以缓解和释然。如冰心所写的: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由此,思南路被人记住,思南公馆被人记住,记住她所展现出的风味独特、久醇耐品、沉甸甸又活力四射的思南文化。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而近年新创立的思南书局作为重要载体和宣播平台,普及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一定层次和领域文化的普及,促使这种文化形成浓厚的氛围,扑面而来,又发散而去。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公益事业和精神给养。联想到著名作家王蒙在谈文化自信时曾这样说,“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
说城市犹如想象中的一部恢弘交响乐曲,建筑(尤其是优秀历史建筑)就是这曲谱上的音符,“建筑是能够对话的”得到更为确切的印证。在建筑瑰宝会聚之地,规划学和建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学者及爱好者纷纷踏步此地,考察观赏,寻根问源,汲取所需,“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就是从中切身的感受。通过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科学地纳入当代时尚元素,实现更高层次,更有深度,更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创意和创造,描绘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意境。
三
思南公馆正式对社会开放已经第十个年头了。前段时期又安排了一点时间,怀着特殊的感情专程再到思南公馆里边和周旁马路走走看看。
到思南公馆及其周边马路去,为什么说怀有特殊的感情呢?
从小生长在思南路区域。从淮海中路重庆中路口的居住地往西过两个街坊就是思南路。读小学、初中时,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一起在思南路香山路处踢马路足球等玩耍。我儿子小时候幼教也在思南路幼儿园,三年中每天我早送、妻晚接是必做的事。思南路及其路边街坊经常走过、路过,自然对这条马路及周边建筑特别熟悉,特别亲近。
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上图,杨爱民摄),即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1946年至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工作、生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建立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该幢花园别墅进行首次全面修缮,是我工作所在的区房屋修建公司第一工程队施工的。当年通过脚手架上房顶翻屋面及在外墙镶嵌鹅卵石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思南公馆内西班牙式花园别墅建筑群里,其中门牌号为复兴中路529号的一幢楼,是我1982年至1984年在区房屋修建公司第四工程队任党支部书记时的队本部,自己在这幢楼里工作了三年时间。而立之年调入区政府机关工作,离开了那幢楼的办公之地,也就结束了本人先后在三个基层工程队工作十三年的职业生涯。但人生经历的轨迹永在。
思南公馆51幢别墅群如何保留保护性开发利用?煞费苦心,经历多年磨合而统一认识。由市和区的规划、房管、文管等部门会同城投集团和永业集团,都在反复论证并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后提出了具体规划和操作方案。当年我(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参与了方案评审并同意实施。
负责思南公馆这一工程的项目公司原来是市和区的国有房产企业主导,但有外资企业的股份。为了向社会开放,让民众共享建筑所叙说的故事和环境所带来的快乐,成为市中心有地标特点和历史文脉的公共场所,在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研究后形成的意见,我(时任市政府副市长)协调定夺由市、区国资收购外资企业股份(后市国资的股权又再转让给区国资所有),物产权证掌握在区政府手里,由区里统一管理,这为更有利于保留保护、对社会开放、让群众共享,创造了条件。
思南路和思南公馆对于我而言,真是有难以忘怀的奋斗岁月,存放着有滋有味的美好回忆,脑海里有抹不去的青春足迹,心中永驻着别样的情怀。曾在这样一个区域环境中工作、生活是天赐,是缘分,也是荣幸。为之留下的足迹,洒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劳,感情就随之产生,并逐渐浓厚。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
进入了新时代,催发了优秀历史建筑生机盎然,活力再现。说建筑物的多样功能是其使用价值,那么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及其营造则使其成为文化艺术品。优秀历史建筑是一部厚重详实、内容丰富、精彩无比的史书,阅之不完,学之不尽,会在其中出现想象,产生灵感,带着一种难以阻挡的冲动,实现创意和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走向新辉煌。
海派文化是在融合中发展的文化,是在开放中包容的文化,也是在交流中大气谦和的文化,优秀历史建筑是海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艺术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硕果,其特有的感染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决定了必然跨越国度。事物就是如此,有长处必有短处,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实现有创意的再发展。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弘扬。在这些逐渐转化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民族自己的、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新特点。
老卢湾的同事们和永业集团的管理者拥有战略眼光,做了一件承前启后保护历史建筑,恵及大众体现社会责任,为游客提供讲述历史故事、观赏优秀建筑的旅游休闲场所的大好事。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贴切而又实际的诠释。
十年来,区里以特色文化为主线,经营、展示、论坛和主题发布等有时点,有节奏更有创意地进行。节假日游人如织,拍照、饮茶、喝咖啡、品菜肴、聚会聊天等,享受氛围,乐在其中。借此地拍摄电影、电视的也不少。这里正在(或已经)打造和形成一张集历史建筑、海派文化、都市旅游于一体的大上海新地标、新名片。
如果说上海是“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那么思南路区域和思南公馆的情景称得上是典型的、很具代表性的写照。
思南公馆,让曾有经历的人往事“回放”,记忆盘旋。
思南路,飘逸历史风云的路,途者遐想连翩的路,更是令人魂牵梦萦的路。
作者:沈 骏
编辑:马小花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