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山水就是天地间的造梦者。曾隐居杭州西湖的北宋诗人林逋作《长相思》词云:“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桂林山水曾令当代诗人贺敬之纵情放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一
松江山水,让我深感江南风光不仅钟灵毓秀,且得灵动的审美抚慰。那是九峰筑琴台,青山翠含烟;三泖拨琴弦,河水碧连天;是富林春晓,有着依山傍水的美;华亭秀出,蕴含江南婉约的美;云间七彩,彰显海上绚烂的美;浦江烟渚,氤氲水乡朦胧的美;九峰隆起,托举五茸苍翠的美。上海母亲河上游位于松江境内,浦北青山座座,浦南波光粼粼,又添江南水乡“九点芙蓉堕淼茫”的山水成双之美。
生活在松江,远看山近看水,常与无言山水对话,等同与美丽的风光约会,感觉生活中的山水如影随形。我喜欢欣赏琴箫古曲,因为乐曲中含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和笑傲江湖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退休后开始培养品茗兴趣,因为茶盏里浸泡山水精华,茶壶中浸润青山绿水。已记不清往昔是何年,旅游在外,于徽州的一个小山村里,幸得一方据说是传家宝的砚台和古墨,此后便看砚思山,观墨怀水,心与盈盈墨光和润,又化作胸中溢出的山水文章。
虽然,松江的山不高,水也没有钱塘江观潮的震撼景象,但从浦江之首出发,沿黄浦江游百里水路,看千古文明,当林则徐“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联语在心中激荡的那一刻,便会心潮澎湃起来,唱叹浦江一泄烟波远,东海在望涛声近。而真正让我产生奇幻感觉甚至可以说是颠倒情思的地方,是在松江九峰望远探深。
且不说西佘山上有古老的天文台和射电望远镜,仅就天马山中峰上的那座护珠塔(斜塔)而言,则宛如天马山托举的单筒望远镜。古人曰:“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而借此“镜”望远,不仅能极江海之观,且思绪飞扬,穿越至850多年前的江南。据《干山杂志》记护珠塔云:“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松江护珠塔的来历,让我想起当年护送宋高宗赵构南渡的赵文达将军,后奉命将佛门传世圣物送至天马山建塔供奉。因此,这座旧称干山的天马山,在我眺望江南的视线里,又有了俗称“烧香山”的圣山宝光,奇幻闪烁。
当下,天马山脚下立有一架天马望远镜。对于怀古的人而言,会想起宋代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修天马山,赵孟頫曾为周氏兄弟藏修之所题书匾额“山舟”。山居安,舟涉险,“山舟”取“居安思危”之意,谐音为“周”,耐人寻味。对于喜欢深空探秘的人来说,在天马望远镜里眺望天际深处,聆听银河细语,遨游宇宙的感觉则如天马行空,摄召魂梦。天马山助人望远,而距天马山不远处的横云山东向,有一个建在巨大采石深坑里的佘山世贸洲际酒店。这座宁静奢华的现代酒店,以全球海拔最低的建筑奇迹,创写了一首极有深度且最接地气的深谷恋歌。人若站立在酒店电梯里上升下降,又足以颠倒情思。
九峰望远探深,思绪起伏难平,想起上海资深学者、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熊月之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六朝以后的江南,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风格方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事实上,这一鲜明特点,是江南各地特色各有千秋的总和。故而思想开去,既然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那么明清时期地处江南腹地又为江南八府之一的松江府,可以说是这一历史时期江南经济、文化发展面貌的见证者之一。
二
史载,松郡九峰,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山传史话,脉息搏动,首先在以下三个方面见证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繁荣景象:一是“衣被天下”。明万历《嘉善县志》记民谣云:“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明代松江府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二是“苏松赋税甲天下”。时有民谣唱叹:苏松熟,天下足。松江府每年向朝廷缴纳的赋粮为120万石至140万石不等。这一赋额按实际田亩计算,高居全国诸府之首。三是市镇勃兴,领先全国。明代松江府城为全国33个工商城市之一。时至明中后期,松江府市镇空间分布密度上升至不到18平方千米即有1个市镇的水平,超过了苏州府和杭州府,是江南平均密度的5倍多,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可见,繁荣富庶的松郡经济,此时正如日中天。
松江以水为郡,东际于海,西下诸湖,邑环六七百里中,涵江湖之秀,其齿聚繁,故多衣冠文献。明清时期,水漾风华的松江府文化后来居上,跃居前沿,进入一个开宗立派的新时代。
一是享誉“文学大邦”。明末清初,中国乡邦文学呈现三大文学流派,即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其中以云间派称首。以松江几社为基底,以陈子龙为领衔的文学云间派,汇名门望族和科名、文名俱盛者于一炉,创造了“天下文章在云间”的历史美誉。
二是蔚为“科举大邦”。明清两朝,松江府共出进士457名,其中明代为280余名,一府之进士数量名列举国诸府前茅。此外,唐文献、钱福、张以诚、顾凤翔等,皆为明代松江府一路考上去的文武状元,其中以作《明日歌》的钱福文才最显。
三是堪称“学术大邦”。践行实学救世思想,是明清时期松江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江南而言,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想,堪称当时思想界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山水可以见证,实学思潮之高峰在云间,实学之弄潮儿在松江几社。享誉云间实学巨擘的陈子龙,领衔主编《皇明经世文编》504卷。如此卷帙浩繁的巨大工程,在几社成员的通力合作下,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即大功告成。可见,当时的松江府文化底基颇为深厚,已出现了一个阵容庞大的文化精英阶层,带动了松江府文化的蔚然昌盛。
云间实学风盛,不仅见之于《松江府志》记载,如陈子龙将徐光启《农政全书》手稿整理编订、成书出版,并撰写了《自强之策疏》等多篇实学论文;而且多见于以下学术著作:夏允彝《禹贡注》,顾清《农桑辑要》,宋徵璧《左氏兵法测要》,宋存标《战国策本论》,李雯《蓼斋集》,清代王宏翰《医学原始》(9卷),丁佩《绣谱》(2卷),徐朝俊《自鸣钟表图说》,姜皋《浦泖农咨》等。此外,明代寄籍松江的朱舜水,后东渡扶桑,在日本传授中国文化,讲授其“实理、实行、实用”的“三实”主张。
四是载誉“书画大邦”。云间书派(后称松江书派),曾于明初和明末两度在中国书坛上独领风骚。在中国绘画界,松江画派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同样非同凡响。2007年11月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60卷,将《松江绘画》专列一卷的事实即可佐证。就明清两代松江书画代表人物而言,一是晩明大书画家董其昌,立“南北宗”说,崇尚摹古,深刻影响清一代画坛的主流派别;一是清代书法家张照,其书法为康、雍、乾三朝皇帝钟爱,乾隆称张照为“羲之后一人”。
三
上述可见,明清时期得山水之殊的松江府,不仅为江南财赋重地,而且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部落”。但这一时期,我们同时看到了一种显山露水的文化现象,即松郡文人既与苏杭亲近,又好与苏杭比较,怀有一种争先恐后的文化心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是基于客观史实的实话实说。但康熙《松江府志》记棉布,就含有与苏杭一比高下的意思了,云:“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类似的心态在明代松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也有反映,云:“吾松不但文物可与苏州并称,虽富繁亦不减于苏。”还有上海大儒陆深,著《俨山集》感言松郡:“衣冠文献为江南冠”。清初,著籍娄县学的上海叶梦珠,撰《阅世编》云:“吾乡赋税,甲于天下。苏州一府,赢于浙江全省;松属地方,抵苏十分之三,而赋税乃半于苏,则是江南之赋税,莫重于苏、松,而松为尤甚矣。” 至于松江书派、画派,与吴门和浙派在历史上一较高下的相互比拼,更多见于史书记载。
阅读以上史料,想法有三:其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松郡文人记录本土经济文化情形的史实是客观的,但多少带有些亲不亲,家乡人,谁不说咱家乡好的主观感情色彩。其二,宋代黄庭坚说过,“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让我们既看到松江山水面貌有着平和秉赋的一面,但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平和但不平庸的山水精神。话说回来,无论一个地方或一个人,努力活出一个最好的自我,当是酬志满怀、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一种良好表现。其三,山泽淑灵、人文蔚起、与时俱进的松江,入明后欲与苏杭试比高,越是这样,越表明松郡仰慕苏杭,一旦觉得某些方面可以比一比的时候,便亮出了成绩单,自豪地展示自己得苏杭山水脉息滋养的新发展、新面貌。打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就如同孩子长大有了出息后,便有了一种自我成就感。至于某些带有地方感情色彩的话是否说得有点过,暂且不作深入讨论,因为苏杭山水连动松江脉息里,尚有许多更为重要的问题有待探讨。
四
回顾松江经济发展史,欧粤先生在《话说松江》中提出一个问题,即在全国经济处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松江恰恰相反,经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确,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宋朝是个积弱的朝代,明朝也算不上强盛。但宋代松江(华亭)在经济上超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水平,明代松江府更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况且,这一经济富庶现象并非松江府独有,而是江南腹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发展态势。
若问原因是什么?陈江先生在解放日报上刊文指出:“对江南的发展来说,有两个时段至关重要:一个是两晋南北朝,另一个是宋辽金时期。”对接熊月之先生所说的“六朝以后的江南,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以为他们的说法,具有内在关联上的一致性。所以,对两晋南北朝和宋辽金这两个历史时段的聚焦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历史上曾因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导致了三次以东南为迁徙地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而晋永嘉之乱,帝室东迁,衣冠过江和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又上演了中原王朝退守江南的一幕。至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面南移,此后直至封建社会解体,中国文运大势,始终以南方占据绝对优势。
日本学者桑原在《历史所见的南北中国》中写道:“自晋室东渡至清朝灭亡,中国北方在一千六百余年间,即有近千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而相同的南方,所经历的战乱总共不过三百五十年,由此,江南成为历代战争中北方世族的避难所。”由此可见,当广袤中原战火纷飞,饿殍遍野之日,却是鲜兵火、少战乱的江南地区丰衣足食之时。这就有了松江陈子龙的诗叹:“河北烽烟地,江南花柳春。”
此外,郑学檬先生在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中说,自永嘉到元嘉,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的共约90余万。其中“江苏的江南部分及浙江的北部为最多,约三十余万。”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一书说:苏南和浙北区域,恰好是以苏松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也就是说,在长江三角洲地带,集中了东晋南迁三分之一的人口。苏松地区的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得以较早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不能不说是肇基于此。北宋之末发生的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对江南地区以及宋代的华亭县,元明清时期的松江府经济文化发展有了进一步推动。南宋定都临安,距华亭县仅三百里之遥,受其辐射的影响,松江的行政地位和经济文化均有较快提升和迅速发展,例如,入元后华亭升府,地望日隆,人文荟萃,就是实证之一。总之,从江南移民史中看出,江南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北方移民的文化迁徙,导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江南经济振兴,促进了江南文化开发。
历史上,得以相随皇室南渡的多是显贵、高官、甲姓等衣冠望族,而非一般贫民;也只有衣冠望族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其越过万水千山,一路抵达江南。历次移民潮中,多数逃难的贫民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成为他乡饿殍。皇甫冉《送李景事赴饶州》诗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北人南去雪纷纷,雁州汀沙不可闻。”可见移民路途之艰难,流离之困苦,更何况移民抵达江南后尚要重建家业。这一切,都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支持;故,非北方世家大族或郡望著姓实难做到。徐贞明《潞水客谈》记“日垦日辟,而财赋遂甲于天下。”这幕历史景象,无疑是移民开发江南的历史写照。
此外,南渡而来的衣冠望族相当重视子女教育和文化传承,后裔以笔耕纸田为族业者比比皆是。经历过战乱和社会动荡的中原衣冠望族,为了维系书香门第,力保家业不坠,仍一如既往地敦促子弟攻读诗书,从事科举。朝廷对此予以重视,制定并颁布了“流寓试”政策,令南渡子民看到了读书成才的希望。正因如此,《松江府志》才会留下“至宋而科名盛”的历史记录。
南渡移民,后世繁衍,遂变为当地土著。许多当下人们熟知的上海或松江历史文化名人,考其祖籍,几乎都是汴京(开封)或中原人,如徐光启,陆深,宋懋澄、董其昌,陈子龙,何良俊、何良傅、董宜阳、李宽、唐瑜、唐珣、张拱端、张履端、张轨端、谈舜年、杜元方、秦氏、俞显、刘方溪、邵天骥、施起滨、王奎、王氏、张氏、雷氏、王垂裕、何中立、曹一士、瞿霆发等概莫能外,还有清代上海四大甲姓,曹、李、周、瞿,均为南渡移民后裔。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古代上海移民多来自北方,近代上海移民来自五湖四海,更多来自江南。所以,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和“海纳百川”的上海来说,没有任何可以“排外”的历史理由,有的应是五湖四海一家亲的文化包容与和谐。
五
在历史这条长河中,江南文化大致经历了江河湖海四个发展时代,一路呈现向往美好生活的“和美”波光。所谓“江”,即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与当地土著一起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使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由此开启了江南文化的长江时代。所谓“河”,即一条北抵今北京、南抵今杭州、长达四五千里的隋唐大运河,使得南北变通途。得益于这条大运河的杭州,一跃成为江南繁荣的商业城市。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谓开启了江南文化的大运河时代。所谓“湖”,即苏州太湖和杭州西湖。自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以来,元代就有民谚唱叹:“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表明苏州和杭州在中国经济文化重心转移至江南后,其历史地位尚无其他城市可以取代,从而又开启了一个江南文化的“双湖”时代。所谓“海”,即濒临东海的上海近代崛起后,得江南文化滋养,孕育出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尤其是以弘扬当代上海城市精神为内涵、具有现代性的海派文化,更是江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发展、熔铸与升华。今天的上海,全面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前进步伐。由此看到,江南文化又迎来了一个“海”的崭新时代。
江南风起,海上扬帆。若问当下松江山水有着怎样的江南脉动?心脉跳荡告诉我,是以上海为龙头、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滚滚春潮,是科创、人文、生态建设同频共振,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活力迸发,是江南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塑造城市品质的融合发展,是托举中国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富民强国,立己达人,共谋发展的大海涛声。
在上海松江,我看到中国智慧在云间闪烁光芒,彰显经济脉动张力的G60科创走廊龙腾虎跃,城市群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共筑未来梦想。一条科创的大动脉正在成为对接全球水平,参与全球竞争,打造长三角经济更高品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更令人欣慰的是,G60科创走廊相连九座城市的宣传文化部门也行动起来了,这让我看到了G60科创走廊,不仅是一条经济走廊,而且是一条文化走廊。在这条走廊上,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已不仅仅是传统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江南认同,而是继往开来,呈现江南文化幅射新特点,彰显新活力,资源再整合、文化再发展的新时代的江南文化。我想,宛如一座座丰碑耸立的松郡九峰,一定会铭刻九座城市的名字: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这不正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新景象吗!不正是浦江风云际会,上海芳华而立、风鹏正举的江南脉动吗!我因此唱叹起来:九峰绵延,情系天下;心拥山水,海上出发……
来源:“人文松江”微信公号
编辑: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