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得到烟雾、“尝”得出水质、“看”得到危险,还能感知人眼无法察觉的重要信息……上海首个区级“城市大脑”正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进行尝试。
今年全国两会,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代表带来了依托于“城市大脑”的管理模式——在普陀区全区域、全时段采集数据,形成独居老人“四件套”、燃气泄漏报警、违法建筑监控、电梯运行监测、垃圾处置监测、河道水质监测等45类“智联”应用场景,初步探索形成城区一体化智能管理。
以应对社区加速老龄化趋势为例,普陀区为独居老人提供“四件套”智能化服务设施:门磁统计门的开合情况,红外识别探测老人的活动状态,无线烟感监测可能发生的火情,无线可燃气体监测检查可能由于忘关煤气发生的燃气泄露。
“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智能安防系统建设,把住宅小区出入口的门禁、人脸识别、探头等系统建设好,进一步解决好安全问题。今后,我们还将深化数据共享应用,通过成立区大数据中心,依托城市大脑,强化各部门数据整合,做大做深普陀的‘数据湖’,将感知数据、政府存量数据与社会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应用,建立智能分析模型,为城市管理提供智能支撑。”曹立强说道。
在上海,“城市大脑”已开始初步应用于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杨浦区控江路街道、静安区临汾街道、浦东新区周浦镇城运中心等基于社区范围内的“城市大脑”初见成效。其中,普陀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在全区布设了10万个小型传感器,形成了“智联普陀”的智能化工作平台。
曹立强介绍,根据基层实际应用情况,今年将进一步优化传感器设置和处置流程,并拓展应用场景,把神经元布点到更多方面,全覆盖铺设“神经末梢”,消除感知盲区。“我们还将增加20万个传感器,同时共享公安系统的2000个视频摄像头资源,它们构成了‘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这些遍布小区内外的不起眼的小型设备,把感知触角延伸到与群众生活、城市运行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全时段、全要素地采集基础数据。”
曹立强建议,未来“城市大脑”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汇聚和数据加工平台,采集、汇聚、清洗、沉淀、储存各委办局、企业以及社会公共的各类数据,确保市级、区级与社区级信息资源对接、整合共享,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本报北京3月14日专电)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