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正式对外公布,树立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而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庄的一份建言,就反映了基层干部遭遇形式主义的烦恼。
在建言中,刘晓庄用生动而接地气的语言,道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的弊端。这份建言充分表明,中央在此时出台为基层减负非常及时。
刘晓庄的建言名为《坚决克服“痕迹主义”》。他在文中说,所谓“痕迹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个新变种。近年来,不少地方兴起“痕迹管理”,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痕迹”而非“业绩”,过度地以文字、表格、图片等作为考核的唯一手段。
随着“痕迹主义”的发展,各种新“痕迹”层出不穷,除了常见的图文材料,会议记录、图片题照、签字盖章,都是考核依据;甚至连指纹、刷脸、手机定位等,也都被“痕迹主义”作为管理工具。
为应付各种上面的各种检查,基层工作压力极大。刘晓庄说,一些基层干部成天忙于刷标语、竖板墙、搞景观,腾不出时间搞调研、办实事。也有一些基层同志反映,工作累、任务重自不必说,他们最怕的是还是各种检查督察,动辄就会“打板子”追责。
在这样的气氛下,基层在倒苦水的时候,新冒出来一些顺口溜,刘晓庄的建言中就搜集了一些,这不仅为行文注入了“小品风格”,更增添了针砭时弊的效果。比如,为了留下“痕迹”,基层干部说自己不得不“加班加点写材料、没日没夜整数据、一心一意填表格、辛辛苦苦编简报”;说起自己的工作状态,则是“五加二、白加黑”,一周无休;同时还是“一人干、三人看,还有七人在指点”;部分上级干部,他们对基层的管理方式是“睁眼环视材料、张嘴训人斥责”;对此,基层感觉自己“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千剑底下一颗头”。
此外,基层甚至还自嘲地自己起了外号——面对写不完的材料,一些基层书记成了“速记”“述记”;面对填不完的表,一些专职干部成了“表哥”“表姐”。
刘晓庄说,“痕迹主义”迷失了干部的工作方向,贻误事业向前发展。在一些地方,上级管下级,“发文件、提口号、开会议、排名次,就是不见实在干的”,另一些地方下级蒙上级,“说的、写的、做的、唱的,都是为了给上面看的”。
刘晓庄建议,对于“痕迹主义”,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不要再做华而不实、劳而无功、人民不满意的事情。特别是上级部门,要落实好自己的主体责任,把基层干部从过度紧张中解脱出来;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把严格的干部考核机制变成促进工作的科学手段。
作者:张懿
编辑:李静 张晓鸣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