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和软支撑。”从事新闻出版业30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对此深有感触。
当今的中国正日益受到世界关注,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史领空认为,要真正让外国人接受、达到情感共融,还需要提升我们的叙述能力。
据他介绍,过去,中国文学“出海”的主流操作是由国内学者直接将中文图书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但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状况。“这种外宣的软肋是思维方式‘接不上’,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忽略了海外读者的需求,再经翻译转手,肯定会造成偏差。” 史领空对此表示。
在他看来,人的情感是共通的,要探索出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是组建海外编辑部、收购海外出版社,而是要充分了解受众,并提升我们的叙述能力。
何谓“有效途径”?对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开启了不少探索和实践。比如,译文社去年开启了一项名为“国际组稿 全球发行”的计划,请来长期生活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执笔,“从他们的视角发现那些外国人关注、而我们可能忽略的元素。”
该系列的首部作品是西方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高大伟的中国观察思考之作《中华复兴管窥》。如同书名中的“管窥”,高大伟凭借广博的文化视域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见微知著,以《构想中美关系的勇气之光》《“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二十一世纪新丝绸之路》《人工智能及国际地缘政治》等40篇英语文章,为当下中国书写了一个真实的截面。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中华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地球村’概念理解的视域,更重塑了我们所处的世界。”
史领空透露,第二部作品名为《趣简中国史》,作者是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汉学家李渡,预计将于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趣简中国史》以“历史闪回”的形式回溯了以往每个朝代最有特色的内容,比如宋朝的切入点是宋徽宗,讲的主题是‘如果你能做一个艺术家,又何必做皇帝’。”
作者:周渊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