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不易!”如今,不少新手父母感慨,小夫妻闲散的“二养二”生活,随着老人和孩子的到来,突然变成了“二养五”。各种账单也接踵而来:奶粉、奶瓶,正餐、辅食,衣服、尿布、玩具……每个月动辄两三千元刚性支出。比起经济上的重压,精力和时间上的占有也困扰着宝妈奶爸。尤其在孩子0-3岁之间,一天24小时几乎不能离开大人视线,这意味着,即便一家四口“排班”照顾,也需要每个人每天付出6个小时。
“生得起、养不起”“入托难、没人带”成为眼下一些家庭的真实心声。养娃的确是父母分内事,但这绝不单单是个家庭命题,更是社会命题。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是抵触孩子,而是因抗拒压力而选择不婚、不育、不生二孩。如何让育龄夫妻少些后顾之忧?
这也是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焦点之一。民盟中央常委、江西省委会主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二孩落地还需政策完善》发言,建议加大个税优惠力度,增加0至3周岁子女抚养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支持产假后妇女正常就业,规定各类企业保留产妇工作并接受其产假后重返就业岗位等。
目前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等六项,基本上囊括了普通家庭的主要开支项目。但是,子女教育项目,并不包括0至3周岁婴幼儿的抚养费。这其实将相当一部分有实际抚养、教育支出的家庭排除在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而这部分的开支,对不少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并且也影响到人们的生育期待。
正如政协委员的建议所指出的,我国目前0至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也意味着最近出生的二孩,因为多数都还未满3岁,也被排除在专项扣除之外。
另一方面,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成本不断增加,“城镇职工不敢生育二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入托难,生了没人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要创建家庭友好型社会,从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两方面提升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无独有偶,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在答记者问时,也提到要落实育龄夫妻依法享有的各项福利待遇和计划生育的免费服务,落实个税减免扣除。他还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数据显示,35%男性没有陪产假,他们所在公司,并没有提供陪产假,或是他们为了工作,主动放弃了足额陪产假,而相比之下,九成的女性却休了足额的产假。女性在职业机会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其中结婚、生育等问题更是在女性求职和晋升过程中被频频问及。
调研发现,当前中国女性职场人在职业机会的获得和信心上仍处于弱势,女性对于获得职业机会的信心普遍弱于男性。仅有41%的中国女性受访者对于短期内获得自己期望的职业机会表示出信心,低于男性6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育娃成本就摆在那,它最终会以经济压力的形式体现,将“生娃育儿”跟“确保生活质量”置于生活天平两端。而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年轻人度过困难阶段,既能显示政策温度,长远看也能激发社会的活力。
你怎么看?
综合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