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彪代表。本报特派记者袁婧摄
在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工作了30多年的村支书沈彪,去年有了一个新身份——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带着村民们的期待和沉甸甸的责任赴京履职。虽然身处北京,但沈彪仍然三句话不离千里之外的北管村。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道:“每一个发展阶段,村民对生活的追求都不一样。作为村干部,我们要适时调整思路,直接瞄准村民的期待和需求,去努力建设宜居村庄和高质量发展的村级经济,让村民满意。”
沈彪的发言掷地有声,而北管村这一年来也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大变模样。他用“宜居家园”“生态公园”“产业兴园”三个关键词形容过去一年北管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政府部门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北管村村民终于建起了各家的新房。上海郊区的农村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管村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些房屋房龄较高、结构不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前,由于村庄建设规划迟迟没能出台,村民无法及时改善居住条件。城市发展的脚步渐渐加快,但村民们依旧忧心于住房问题。沈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去年,沈彪将村民们的呼声带到了北京;如今,他们等来了规划的出台。
沈彪也将眼光投向生态和产业。他用“突飞猛进”形容北管村一年来的生态变化。看着村子里的生态公园一点点建设起来,沈彪的脸上难掩兴奋。生态升级与业态升级相伴相生——曾经被工厂环绕的北管村迎来了以电商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但为村里带来更多经济收益,而且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
谈及此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的建议,沈彪说:“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代表,眼睛里都是村民的事儿。”他依旧践行着为村民“代言”的职责,继续呼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为村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王嘉旖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